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然而,经营“信用”的金融行业却成为违法违规的“大户”。
根据监管部门网站统计,2025年上半年,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累计开出罚单2440张,总处罚金额81481.80万元,其中有147张机构罚单罚没金额达到百万元,6张罚单金额超千万元。
农业银行以一张5160.54万元的罚单,斩获“罚单之王”。此外,浙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恒丰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5家银行分别“斩获”一张千万级罚单,处罚金额分别为1680万元、1705.5万元、1677.06万元、1060.68万元、1810万元。
而这些银行涉及的违法违规行为也是名目繁多,有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不到位的,有违规办理发放贷款、有反洗钱业务违规,和身份不明客户交易或开设匿名假名账户,还有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等等。
比如,恒丰银行在今年1月份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信用信息采集与查询规定等8项违法行为收千万级罚单;民生银行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等多项违规被罚。
同样在1月份,北京农商行因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统计资料;违反账户管理规定,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者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假名账户等十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没902.27万元。
除了机构层面外,被处罚的银行员工也不少。2025年上半年,共有1675名从业人员受罚,分别被警告、罚款、取消任职资格、责令改正等行政处罚,其中106名银行人被给予禁业处理,46人被终身禁业,包括原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朱慧民,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原副总经理徐卫东,渑池农村商业银行果园支行原客户经理高勇军,江西庐山农村商业银行原员工刘张华等。
再来看证券行业。根据Wind平台数据,2025年上半年券商60余家券商共收到超200张罚单,其中近100张直指证券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多家券商被曝存在投行业务违规、内控违规、未按规定披露信息等问题。
虽然证券行业规模小于银行业,但是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证券行业是否合规经营会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当证券公司失守时,资本市场上就会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横行。因此监管部门对证券行业一直保持高压态势。
比如,湘财证券前总裁、高级顾问孙某某,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违规买卖股票等严重违法行为,被重庆证监局罚没1842.29万元,并被实施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东海证券因为在担任金洲慈航2015年重大资产重组独立财务顾问的项目中,出具的相关文件存在重大遗漏、虚假记载,在独立财务顾问业务中未勤勉尽责被没收业务收入1500万元,并处以4500万元的罚款。
资本市场“零容忍”监管震慑持续强化,而保险行业受到的监管压力也不亚于银行证券业。
由于自带“坑蒙”属性,保险行业是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重灾区”。据最新统计,金融监管系统累计开出罚单1158张,涉及628家保险机构,罚没金额高达1.9亿元,有12人被撤销任职资格、有68人被禁止进入保险业,其中30人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
从处罚类型来看,一些保险行业人员为了搞钱,胆子特别大,虚列费用、虚假承保、虚假理赔、虚假退保和虚挂保费等“五虚”行为高发。还有为了达到销售目的,一些代理人未如实向投保人介绍保单条款,更有甚者,对投保人隐瞒甚至扭曲重要信息导致投保人在被骗或被误导的情况下作出投保决策。
总而言之,离钱最近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出乱子的地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金融行业都是被高压监管的领域。
不过,在如此严密的监管之下,金融机构和行业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为何屡禁不绝,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公众对这一切似乎早已习以为常了,这是一个危险信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