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婿全家住进我买给女儿的陪嫁房,还嫌小?我一怒之下,挂牌卖房
......
“亲家,你们就一个女儿,这房子早晚都是他们的,干脆现在就换套大点的,住着舒服。”
女婿的妈坐在我买的陪嫁房沙发上,语气自然得像在分她自己家的财产。
我还没开口,女婿沉默不语,女儿却低声求我:“爸,我们也眼下确实手头紧
,就帮一次,好不好……”
我心一凉,第二天一早,带着中介上门挂牌卖房。
这套房,是我为女儿留的退路,不是他们八口人赖着不走的窝棚。
从女儿执意要嫁凤凰男,到女婿全家强住陪嫁房、反咬一口嫌房小。
我忍过,让过,但这一次,我不再退让。
01
我叫宋振海,今年五十七,是个退休中学教师。
教了一辈子学生,到头来最教不动的,还是自己家的女儿。
这事说出来也不算新鲜,两年前的旧事了。
可每当我想起,心头还是隐隐作痛。
我就一个女儿,从小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她也争气,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毕业后进了体制内,按说日子该过得稳稳当当。
可谁成想,大学毕业才第三年,她就一副急吼吼的样子要结婚,非说要嫁给大学里的初恋。
我听完就皱了眉。
不是我老思想,也不是不让她自由恋爱,而是这个小伙子,从见面那一刻起,我就看得明明白白——不靠谱。
人倒是长得精神,嘴也甜,一口一个叔叔阿姨叫得亲热。
但我见得多了,越是嘴甜的年轻人,越得掂量掂量他是不是有分量。
我问了他的家庭情况,他说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全靠自己努力考上大学,挺不容易。
我点头,说:“那家里现在怎么样?”
他说:“我爸妈、哥哥嫂子,还有两个侄子,一家六口。”
我追问:“以后你们打算怎么住?”
他顿了顿,笑着说:“一家人嘛,哪能分那么清楚。大家一起住热闹些,也能互相照应。”
那一刻,我的心凉了半截。
不是我势利,而是我一听这话,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嘴上说“照应”,实则打的是“寄生”算盘。
我当老师几十年,最怕的就是这种“嘴勤手懒”的凤凰男。
靠着全家老小供着读完大学,一出社会就想着找个条件好的姑娘,借她的背景一步登天。
说好听是“门当户对不重要”,说白了,就是“吃软饭”的艺术包装。
我没明说,但回家后跟老伴提了我的顾虑。
老伴倒是心软,说女儿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不能管太多。
我知道她这是不想伤女儿的心,可我心里头清楚得很,女儿根本不是想好了才结婚,而是“恋爱脑”发作,不撞南墙不回头。
我劝过她一次。
我说:“姑娘,婚姻不是儿戏,嫁人不是找个帅的、对你好的就行,还得看他能不能跟你一起过日子,能不能扛事,能不能撑起一个家。”
她听完也没跟我吵,就是那副固执的神情,一句话:“爸,我认定他了。”
一听这话,我咽了口气。
女儿非要嫁,吵得不可开交。
她妈心软,每次见女儿眼圈一红就心软得一塌糊涂,劝我松口。
02
可这事上,我是咬着牙扛着的。
不是舍不得女儿出嫁,而是我看穿了这个女婿身上的“图谋”。
婚还是要结,但规矩我得立。
老伴一开始还说:“要不咱给套小房,也算是个陪嫁,不然女儿婚后没个落脚地,也难做人。”
我想了两天,最后点头同意。
但我也说清楚了:“可以给,但房产证只写我一个人的名字,谁也别想掺和进去。”
老伴愣了下,没吭声。
我知道她理解我这口气。
这房子,是我们辛苦大半辈子攒下的钱买的。
我退休金不高,老伴身体也不好,日后养老靠谁?靠那上门来打算盘的女婿?
我不是没见过那种人:嘴上说着“我们是一家人”,结果动起手来,全是为了自己的小家算计。
更何况,我们把房给出去,人也不见得领情,还可能反过来说一句:“这不是你们该给吗?”
这种账,我早就看清了。
女儿知道我们的决定后,脸色有些难看,但没说什么。
倒是女婿,一听只写我一个人的名字,脸瞬间就垮了。
他想装没事,强笑着说了句“叔叔阿姨真有远见”,可那表情别提多别扭。
我看在眼里,没拆穿他。
男人嘛,有本事的,看重的是自己的努力和担当;
没本事的,看重的是谁给得多、谁能靠。
婚礼那天,一切从简。
没有车队,没有酒店大宴,亲戚朋友请的都是关系最亲的。
我说得直白点,我对这门亲事压根儿没多少热情。
不是抠,是觉得没那个必要。
该给的礼面我们都给了,可我的心始终提着,放不下。
女儿穿着婚纱,从屋里出来时,她妈在抹眼泪。
我没说话,只是坐在客厅沙发上,默默地把西服的下摆抚平。
我看着女儿挽着那小子的手臂,走过门槛,走向礼堂,一步一步,像是走在我心口上。
别人家嫁女是喜事,是热闹,是盼头。
可我家这场,却像是送女儿去“另一场考验”。
03
人说婚后半年是磨合期,可我看我女儿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磨损”。
结婚不到三个月,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
最先出事的,不是感情,而是那套我们陪嫁的房子。
某天一大早,老伴接到女儿的电话,脸色变了,回头看我:
“你猜怎么着?女婿把他爸妈接过来了,说要长期住。”
我手里的报纸啪一声放下:“住?那房子多大?”
“两居室,七十多平。”
“住几个人?”
“女儿、女婿、他爸他妈。”
我当时就冷笑了一下:“这不就是早就计划好的?结婚不是为了成家,是为了‘迁徙’。”
可事情还没完。
没过一周,又来电话——这回是女儿自己打来的。
“爸,哥嫂也来了……说是来市里办事,暂住几天。”
我当时气就上来了,但忍着问:“来了几口?”
“四个,大人两个,孩子两个。”
我当时脑袋嗡的一声。两居室,八口人,怎么住?!
女儿低声说:“现在早上抢厕所得排队,晚上做饭得分两锅,一锅辣的,一锅不辣的,连吃饭都要分批。”
我努力压着火气,说:“赶他们走,他们凭什么住你们家?”
女儿那头沉默了几秒,说:“我怕说了,他们会不高兴……他说是一家人。”
我一听这话,心彻底凉了。
我女儿,小时候乖巧懂事,出门见人都会主动打招呼,读书努力,从不惹事,是我和她妈眼里的骄傲。
可现在呢?连让自己过个像样日子的勇气都没有,活得窝囊又心软。
我当晚没睡好,一边是火大,一边是担心。
一个劲儿地想:是不是我们这些年把她保护得太好了,让她一点防人之心都没有?
是不是她觉得家里永远会给她兜底,所以不肯硬气一次?
第二天一早,老伴见我眼睛红通通的,说:“别气了,过段时间他们也待不住,自己就走了。”
我摆摆手,不说话。
我是男人,我明白,有些男人脸皮比墙还厚,哪里是“住几天”,那是打算在这房子里落根。
更何况,女儿说他们“嫌弃房子太小了”,话说得不重,但我听懂了——这家人下一步,是要我们“换个大房子”。
这不是猜测,是经验。
我一辈子在学校教书,看惯了各种人。
那种从小没吃过亏、没受过拒绝的家庭,一旦觉得你软,就会往死里压你;
一旦发现你让,就能蹬鼻子上脸。
我把房子留给女儿,是想她有个归宿,不是让她当成招待所,养这么一窝闲人。
可问题是,她现在连“拒绝”都不会。
我本想着这婚姻再差,也得撑几年,但这阵势看下来,日子已经“早产”,苦头才刚开始。
那天晚上,我坐在阳台上抽了一根烟,是十几年来第一次。
老伴看见了,眼圈一红,说:“你别吓我,你从不抽烟的。”
我叹了口气,说:“你还没看明白吗?这事不是个‘短期适应’,是她一脚踏进了深坑里,连叫救命的劲都没了。”
老伴沉默不语,最后说:“那你准备怎么办?”
我没有回答。
但我心里已经有了打算。
04
人这一辈子,吃亏怕的不是没看清局势,而是看清了,却被逼着当“冤大头”。
那天是一早,女儿打电话说家里来了客人,要我和她妈过去一趟,说是“坐坐聊聊”。
我一听就明白,准没好事。
到了家门口,一推门,果然不出我所料,亲家母坐在客厅正中,
一脸笑,嘴上说着“亲家亲家”,手却搓着:“你们这房子还挺温馨,就是小了点。”
我还没坐稳,她话头就转了:“亲家呀,你们闺女出嫁,我们也都看在眼里,姑娘挺懂事的。
可这一家人挤在两居室里,实在太憋屈了。
厨房不够用,厕所也排不上队,孩子在地上打地铺,这哪是过日子?”
我默不作声,心里已经起了风雷。
她还在继续:“你们家就这一个女儿,这房子早晚不也是她的嘛?还不如现在趁年轻,换套大点的房,
贷款你们来,首付我们一家人也能凑点,大家合力不是更好?”
她说这话的语气,不像是在请求,更像是在“谈合作”,
甚至有种“理所应当”的感觉,好像我们不答应,就是不顾亲情、不讲良心。
我老伴听到这,脸色已经发白。
可我呢?我还在强忍怒火。
因为我在等,等我女儿表个态。
结果,坐在一边的女婿装模作样地拉了拉他妈的衣角:“妈,您别说了……”
可那眼神,直勾勾地看着我,眼底透着试探,甚至带着点得意,
就像是在说:“你看吧,我们都上桌了,你能怎么办?”
我扭头看向女儿,希望她能劝一声、挡一挡,哪怕给我一个下台阶都好。
可她只是犹犹豫豫地低着头,小声说:
“爸,我们也没想一直靠你们,就是眼下确实手头紧,再加上以后打算要孩子,换个大房确实是迟早的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