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当当网)
小时候,《西游记》可是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故事里的唐僧带着三个徒儿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抵达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说实在的,直到现在依旧是倒背如流。
说实在的,当时的自己看电视的时候,也曾不止一次想过,书中讲到的那些地方,是否真实存在过,它们是否还跟《西游记》里描述的一样呢?它们后来的故事又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切的一切的遐想,就终止于那些我们始终无法上路的求证中。所以,当帕武老师的这本《皓月当空》出来的时候,自己内心也是十分激动的。毕竟,那些自己没做成的事情,世界上有人做到了,我也想看看他笔下的玄奘西行之路。
所以,在这本书中,帕武老师从2013年开始,从甘肃出发,追随着玄奘的脚步,重走了它当年的西行之路。帕武老师本身是不丹籍的导演和摄影师,所以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看到文字的讲述,还有那一张张充满故事的照片。
当我们读完这本书,或许我们会明白,历史上的玄奘可能和《西游记》中的人设不一样,而在他那个年代,他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完成这一壮举,对佛学和文化的传递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今天的我们跟着记载进行溯源的时候,原来地方的一些遗迹早已遭到破坏,唯有在玄奘的记载中,许多事件和遗迹才能彼此对上号。
更多的是,我们会被玄奘法师以及帕武老师身上那种纯粹做事的初心所感动,这是在今天这个充满物质、变化和动荡的社会中,很多人身上都不曾有的特质。
01两个时空的切换,重现玄奘的取经之路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是玄奘出发西行的年代。那个时候,没有飞机号高铁,没有汽车和摩的,有的大概就是马车以及人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玄奘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毅然西行,为了追求最纯正的佛法,也为了把完整的佛法带回中国。
如今来看,当年关于这一事件的记录以及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其实并不多。人们只能从书籍中获得一些记录。可即便如此,人们也依旧会好奇,为何要千里迢迢去取经呢?这中间的艰难实在是难以想象。
今天,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空,又有一个人从同一个地点出发,循着玄奘的足迹,把这条路重新走了一遍。两个时空之间,间隔着一千多年,同一个月亮之下,沧海桑田,其实早就不是当初的样子。
在作者途经的那些地方里,很多当年玄奘记录下的重要地点,在今天看来,早已经杂草丛生,被破坏得七七八八了。可越是这样的场景,其实越是要引起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视。就像作者途经敦煌莫高窟的时候,在与那些敦煌文化的守护者交流之后,讲的那句“倘若未来的世代不理解先人的用心,他们将会以轻忽的态度对待经典。”
那些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像,如果我们无法理解先人做这件事的用心,那么后来的人或许只会觉得那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洞,普通的壁画,也就不会花心思去守护他们了。
所以,在作者西行的记录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于文化的保护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每一个人类都是历史中的尘埃,当我们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意识和思想时,我们难免都会对自己的来处进行溯源,我们也想搞清楚,我们来自于哪里,我们又该走向何方。
这便是文化传承与保护最大的意义。当我们试图回头看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来处。
02照片和文字,记录那些被遗忘的历史
我自己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喜欢拍照和记录的人,不为什么,就是想把生活中一些小事情记录下来,或许有一天我们会遗忘,但那些定格是瞬间和记下的感受,其实在那一瞬间就已经是永恒。
所以,当我隔一段时间的时候翻看过去写的东西时,才发现,原来当时的自己看到这件事是这样的感受的。
所以,作者在他重走西行之路时,他也是在记录,记录着路上的一切。那些曾经是宫殿和圣地的地方,那些原本出现在历史书上的地方,那些出现在电视机上的人,如今都在眼前,也在作者的笔下和快门中,这样的时刻也被作者记录下了。
或许今天的记录,并不是一千多年前玄奘法师记录下的那个样子,可正是如此,我们才更加懂得,原来时空之间,人早已不在,物或许也不在了,可终究还是有一些东西,是可以链接上的。比如那棵佛陀觉醒的菩提树下。
当然,我们要记住的其实是更多,是每个地方的文化,是从古至今一直被流传下来的,并且要把它们带给后世子孙的。所以,我们更加懂得,敦煌莫高窟中的那群学者,耗尽自己的一生,努力修复着窟内的文明的执着与纯粹,那并不是物质可以衡量的价值。
在今天,这也是许多人身上不曾看到的。人们开始追求高效、高速、便捷,却始终没法静静地享受着当下的很多事情。
那些古老的文化,能够被保留到今天,对于每个民族来说,都是刻在骨子里的遗产。我们可以接触新鲜的东西,学习新奇的东西,但我们也不能对古文化的学习以及领悟,这是我们每个人来时的路。
03行走在路上,最大的成长其实是心灵
玄奘的西行,最开始要经受的磨难都是来自于身体的,后面当他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自然灾害时,其实真正的挑战是来自于心理。就如我们做一件事,一开始觉得难,是因为这件事超出了我们舒适圈,让你觉得不适,所以你不想去做。
后面,当你可以适应这种不适,开始往更深的内容学习时,如果想要寻求突破,那么就是要突破自己心里的那一关。意志力,有的时候可以带领我们抵达那些我们不曾到达的地方。
我想,最后带领玄奘西行成功的动力,应该就是他的意志力和初心。对于帕武老师来说,未尝不是如此。
就像书中说,“我们每个人都从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我很感恩和庆幸自己能够看到像玄奘这样的生命旅程,它提醒着我要因着愿望前行,而不是欲望。”
我也觉得很庆幸,时空交互之间,我看到了两段像玄奘这样的生命旅程,它们都在提醒我们,人生这条路,其实想要走得远,我们需要秉持着初心,带着敬畏和虔诚,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这样才能走到我们想要的彼岸。
如果只是带着利益和权衡利弊,那么我们可能在路上就会遇见和你同款的人,最后卷入无休止的内耗和内斗中,可能远方去不了,彼岸也到不了,还有可能让自己在这其中迷失。
凡事不要算计太多,只要依心而行,一步一个脚印走踏实了,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