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江苏家长的帖子,心里挺有感触。她说,孩子每天作业多、补课忙,一家人经常熬到深夜,别说孩子累,大人也跟着吃不消。这篇帖子下面,不少家长也纷纷留言,讲起自己相似的经历。
有位家长提到,孩子才上小学三年级,中午基本没时间休息,老师会抓紧每段时间讲题、做练习。她回想自己小时候,放学写完作业就能出去玩,现在却要全程陪着学,感觉自己像个“学习助理”。
也有人觉得,小学到初中这个阶段,过度刷题未必有用,孩子的学习能力其实各有特点。但马上有家长回应:在江苏这样的地方,如果初中不抓紧,可能就进不了好的高中——这话听起来有点无奈,但不少人都默认这是现实。
评论区里,还有人讲起最近听到的一件事:一个孩子因为压力太大,出现了心理问题。大家聊到这儿,语气都变得沉重起来。有人说,现在评价孩子好像只剩“成绩”这一把尺子,是不是有点太单一了?
一位家长举了个例子:老师经常在群里发满分的名单,作业量也大,英语考试要写作文,平时还要做两页描红,语文也是。孩子每天睡不足七小时,时间被切得很碎,学的也很疲惫。
不过,也有家长点出另一个角度:江浙一带就业竞争大,很多岗位门槛高,家长不自觉就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并不是大家想这么“卷”,而是整个环境让人不敢放松。
当然,并不是说江苏的教育只有压力。这儿的学生的确在不少竞赛中表现亮眼,基础教育质量也受到认可。但问题可能在于,如何在“学得扎实”和“学得健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有家长半开玩笑地说,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能考虑送孩子出国,或者换个地方读书。但下面有人接话:浙江、上海也差不多,整个区域好像都陷在类似的节奏里。
聊了这么多,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许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在孩子成长这条路上,除了分数,还有什么同样是重要的?而作为家长,我们又能做点什么,让孩子的学习生活多一点空间,多一点属于他们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