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戴尔·卡耐基写的《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开篇第一章为征服自我,挑战人生。其中,第一节为做最好的自己。
那么,如何能做最好的自己呢?
首先,在书中,卡耐基说:“每一个人,无论是聪明或愚蠢,贤良或奸诈,他的表现,都是与其当时的‘自我观’相符的行为。”
这样一来,就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即:什么什么自我观?
对此,卡耐基作出了解释。他说,“自我观”就是自我实现。这句话说直白一点儿,也就是将理想中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变为现实,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此外,卡耐基认为这样的一个自我实现,又具有当时性。也就是说,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我会希望自己变成一个理想中的自我。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拗口,但说得很有道理。因为,一个人,无论是聪明或愚蠢,贤良或奸诈,都不会去做一件在当时他认为与自己的身份、年龄、性别、能力以及他本身任何一方面不相宜的事情。
也就是说,在那段时间,那个地点,我总是希望我成为我想象中的我,并会为此而付出足够的努力。
换句话说,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每个人都会按照他的自我观点,来决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或者说该怎样去做好一件事情。
这样的一个“自我观”,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
卡耐基说:“如果某一个人对于自己各方面的印象,都和实际情况颇为接近,也就是说,他有着比较正确的‘自我观’,那么他所表现的行为,自然会很恰当。”
卡耐基这句话的意思说的是正确“自我观”的一个评价标准。也就是说,一个“自我观”正不正确,取决于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是不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这,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自我观’,就不能很清楚地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因此也只是成为了人群中的一分子,其个人形象存在着明显的缺憾。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能有与其他人一样的共性,而是更加强调了在特定环境下,独特而正确的行为的重要性。
唯有如此,他才可以在当时的情境之下脱颖而出,做出更加有利的行为,因此而区别于普通大众。
这就像部队在行军打仗时,一定要有一个睿智的军事指挥者。在这名指挥者的军事正确决策下,部队才能打胜仗,才能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生存下去,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相信,这一点没有人反对吧?
接着,我们来聊一聊,有了正确的“自我观”后,会有什么样的好处?
卡耐基说:“当一个人具备了正确的‘自我观’时,他至少成功了一半。”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正确的“自我观”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
就行军打仗这件事情来说,部队的指挥者有了正确的决策,这只是部队打胜仗的一个必要条件,还要加上一些别的条件,才能让打胜仗变为现实。比如,他人对这个决策的认识。
要想要部队的执行者认识到一个决策的正确,首先必须要让几个核心成员了解指挥者为什么要这样决策,也就是让他人对决策有所了解和认识。
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亮剑》这部电视剧中,八路军参谋长在对彭德怀副总指挥为李云龙说情的时候,说李云龙在调入新一团当团长时,部队的装备差,人员配备也不齐,训练更是跟不上,但在吧李云龙调过去后,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这支部队的所有人都变得嗷嗷叫。
如果李云龙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团长,没有让部下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本事,是不可能将部队的凝聚力发挥到极致的,也就根本不可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让新一团变成一个主力团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了让他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认同自己的本事,再加上他有正确的“自我观”,那么这个人一定会取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能使许多人高兴,那他的收入就会增多,他的地位也必然会获得提高。
因此,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就一定要做一个最好的自己,集每一个小成功,最后汇为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