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在接受法国《观点》周刊专访时出人意料地提出,可参照“韩国模式”解决俄乌冲突。他建议在当前战线划定停火线,暂时搁置乌东四地归属争议,由美国和欧洲提供安全保障及战后重建支持。
这一提议的背景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26国承诺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的计划遭到俄罗斯断然拒绝。与此同时,俄军正加大对乌克兰的无人机和导弹打击,导致基辅等地受创严重。
朝鲜战争结束后,交战方在朝鲜半岛北纬三十八度线签署了《朝韩军事分界线》,即著名的“三八线”。由于韩朝之间一直没有签署和平协议,美国和韩国于1953年10月1日签署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
这一条约类似于北约宪章第五条款,规定韩美任何一方受到攻击时,另一方都要给予军事援助。随后美军进驻韩国并部署重型武器装备,目前驻韩美军共有2.9万人。
这些美军掌握韩军战时指挥权,对韩国负有安全防卫义务,美国也承诺向韩国提供“核保护伞”。
除了军事保障之外,美国还在经济方面给予韩国大量援助,促使韩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泽连斯基认为,“韩国式”剧本的核心是美国的军事支援。在签署停战协议之后,乌克兰能通过美国提供导弹防御系统和经济支持,稳定局势并重建国家。
泽连斯基的设想是在俄乌两军现有的前线占据位置划分出一道类似于韩朝“三八线”的停火线与军事缓冲区,暂时搁置乌东四地的领土归属权问题。
然后由美国和欧洲国家保障乌克兰的国家安全以及战后重建。这种想法源于乌克兰当前面临的严峻战场形势。
9月7日,俄罗斯罕见动用了超过800架无人机和13枚“伊斯坎德尔”导弹,对乌克兰发动了大规模袭击,基辅的政府大楼首次遭到毁伤。
泽连斯基的“韩国模式”仅停留在口头建议层次,美国、欧洲及俄罗斯等有关国家未做出任何反应和表态。
俄罗斯方面已经断然拒绝了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的26国承诺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的计划。俄罗斯总统普京此前明确警告,一旦北约成员国军事人员出现在乌克兰境内,这些部队将被视为俄罗斯武装力量的合法军事打击目标。
美国总统特朗普强调快速解决冲突,但明确拒绝派兵。而马克龙推动的26国安全保障计划也未见实质进展,甚至欧洲国家也对长期援助犹豫不决。
“韩国模式”对乌克兰意味着巨大的主权代价。为了与美国达成共同防御条约,韩国不仅允许美国长期驻军,甚至放弃了军队的战时指挥权,将国家安全完全交给美国。
如果乌克兰采用类似模式,就意味着不仅要放弃乌东的土地,同时还要放弃国家的军事主权,换取其他国家的军事保护。
俄乌冲突远比朝韩更为复杂。俄罗斯人口和军事实力远超朝鲜,普京对停火线构想态度强硬,乌克兰难以获得类似韩国的军事承诺。
朝鲜战争后期,中美之间形成了一种战略平衡,双方都意识到无法彻底击败对方,于是接受了三八线的现实。这种势均力敌是停火协议能够维持的基础。
俄乌冲突中则不存在这种平衡。俄罗斯方面已经明确表示只接受胜利而非妥协。梅德韦杰夫作为俄安全会议副主席持续发声,强调俄罗斯决不允许乌克兰成为西方阵营成员,必须保持在其势力范围内。
俄罗斯通过能源出口转型维持经济运转,乌克兰则因黑海航运受阻陷入困境。这种不对称局面使“韩国模式”难以复制。
06 国际环境与时代背景的巨大不同韩国模式诞生于冷战时期,美国当时需要东亚盟友遏制共产主义扩张。如今国际环境已大不相同,美国的重心已转向亚太和中国竞争。
特朗普政府一改此前对乌“无条件支持”的政策,转而以“调解者”身份介入。这种转变引发连锁反应:欧洲国家对美国战略可靠性的担忧加剧,不得不加速推进“安全自主化”进程。
美国内部分歧加剧,对乌克兰援助的疲劳感日益明显。这些因素都使乌克兰难以获得韩国那种规模的长期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
韩国在战后能够迅速发展,除了美国援助外,还得益于其高度纪律性的社会结构和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经济起飞。
乌克兰则面临不同情况。持续的战事导致兵源枯竭,18-60岁男性被限制出境,征兵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动员能力已近极限。
原定于2024年举行的总统选举因“战时状态”被无限期推迟,泽连斯基政府的合法性开始受到质疑,国内政治裂痕逐渐显现。
乌克兰依赖的导弹防御系统数量有限,难以应对俄军大规模无人机攻击。当西方援助减少时,乌克兰在战场和外交上更加被动。
“韩国模式”需要美国提供长达数十年的安全保障和大量经济援助,而当前美国更关注国内问题和亚太局势。泽连斯基的提议更像是一厢情愿,难以在现实政治中找到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