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珠海老人500万买保健品背后:孤独比疾病更可怕

近日,广东珠海李先生在整理去世父亲的遗物时,意外发现大量保健品消费单据,总额高达500余万元。其中,一套“南极磷虾油”标

近日,广东珠海李先生在整理去世父亲的遗物时,意外发现大量保健品消费单据,总额高达500余万元。其中,一套“南极磷虾油”标价39.8万元,另有多款高价产品,如2000多元一支的“斐肽”和4万多元一盒的进口牛樟菇。

据李先生介绍,其父亲过去在房地产领域工作,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然而,由于常年受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影响,老人对健康产品逐渐产生依赖。家属回忆,老人生前很可能频繁参与各类健康讲座和产品体验活动,并在销售人员以甜言蜜语层层诱导下,逐步购买了大量号称具有“奇效”的保健品。

经核查银行转账记录,老人多次向三家企业大额转账:其中向大成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支付约230余万元,向可芳公司转账140多万元,还有170多万元流入㦤美公司。这些资金流向也从侧面反映出老人晚年生活中遭遇的营销渗透及其消费失控的严重程度。

事件经媒体披露后,有记者试图与涉及此事的几家公司取得联系,但发现其中一家企业已被市场监管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其余两家公司及事件中的关键介绍人,均未对询问作出明确答复。据了解,广州市海珠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正式接手处理此事,目前的进展是已召开了听证会,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程序中。

事件背后:健康焦虑与情感缺失

此类情况在老年群体中屡见不鲜。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往往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对市场上一些宣称有“奇效”的产品辨别能力较弱,容易相信其夸大宣传。此外,不少老人由于独自居住或缺乏子女关怀,内心渴望情感交流,这使得他们容易对表现出热情和关怀的销售人员产生好感和信任,甚至形成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关系。

法律视角:涉嫌欺诈可维权

若经营者对其商品或服务的功效、质量等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导致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而购买,该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要求其退还购买金额,并主张支付价款三倍的赔偿金;若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则为五百元。

购买者去世后,其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有权继承该债权,并可依法向经营者追责

。但此类案件维权成功的关键在于证据充分。消费者需注意保存并提供完整的交易凭证(如合同、发票、付款记录)、商家宣传材料(如广告传单、网页截图、书面承诺等)、产品实物以及沟通记录等。实践中,证明经营者存在“欺诈故意”与“误导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具有一定难度。

法律依据与维权提示

法律保护消费者免受虚假宣传的侵害。若商家存在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其行为不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可能同时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所指的虚假宣传行为。

取证是关键,消费者应注意保留所有相关证据。此外,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权益争议的,可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结一下:

面对可能存在的商家欺诈行为,消费者及其继承人有权依法主张“退一赔三”。维权之路虽可能因证据问题而颇具挑战,但知法用法、保存好证据是争取自身合法权益的基础。

网友争议:骗子太坏还是子女疏忽?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深思。舆论中既有对无良商家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欺诈的严厉指责,要求予以严惩;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声音,促使人们审视子女在忙碌生活中是否对父母疏于关心,未能及时留意到老人在消费和情感上的异常迹象。究其根本,老年人热衷于购买保健品,背后往往是对健康长寿的真切渴望,与内心深处可能未被察觉的情感空虚与孤独感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老年人信息渠道相对单一,对衰老和疾病的焦虑更为强烈,加之一些销售人员投其所好,通过“温情营销”提供情感慰藉,甚至取代了子女的部分陪伴功能,从而让老人产生了信任与依赖。

这一事件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引发了多方观点的激烈碰撞。不少声音强烈指责商家行为失德,专门瞄准防范意识较弱的老年群体,呼吁法律应加大惩处力度、完善监管;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子女在家庭关爱与陪伴中的角色同样值得深思——是否因日常忙碌而忽视了对父母心理状态的及时关注,未能敏锐察觉其消费行为和情感状态的微妙变化。

深入来看,老年人大量购买保健产品的现象,往往折射出更为复杂的社会与心理动因:一方面源于对身体状况的担忧、对延长健康寿命的深切期望;另一方面,则映射出许多老人精神世界的孤寂与现实社交支持的缺失。在这种情感真空中,一些推销人员趁虚而入,通过频繁的“关怀”联络与情感互动,逐步获取老人的信任,使其在情感依赖中落入了非理性消费的陷阱。

结语:

这笔高达五百万元的消费,不仅揭示了老年保健市场存在的误导性营销和产品乱象,也折射出许多老人深层的情感孤独与陪伴缺失。

推动保健品市场走向规范化和透明化,亟需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保障,并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销售行为。此外,家庭关怀作为预防老人受骗的重要一环,子女的理解、陪伴和主动沟通,可能是比任何防骗技巧都更根本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