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送子观音菩萨在民间的信仰热度十分高涨,几乎所有寺庙都喜欢供奉一尊送子观音,以方便给适龄婚育青年敬拜;之所以人们如此信奉石雕送子观音像,是因为送子观音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石雕送子观音菩萨的许多传说和故事的核心,都是围绕着“送子护童”的慈悲愿力展开,既融合了佛教经典中观音菩萨“普度众生”的核心精神,也融入了民间对“子嗣绵延 的美好期盼,形成了多个流传甚广的典故。
石雕送子观音菩萨的“送子”愿力,是源于对众生“求子之苦”的悲悯。相传在远古时期,妙善公主在普陀山修行时,见人间许多夫妻因无子而忧愁,甚至因“无后”遭受家族非议、生活困苦。尤其是一些善良却命运坎坷的家庭,因缺乏子嗣晚年无依,更添凄凉。妙善公主感同身受,向佛发愿:“愿以慈悲之力,佑护求子众生,令善信家庭得享子嗣之乐,延续血脉,安度此生。”佛感其诚心,授予她“送子护童”的神力;此后,凡真心向她祈愿求子、且心怀善念的夫妻,都会在梦中或现实中得到她的“指引”,不久后便会喜得子嗣。
在古代,有一对夫妻张生和李氏,为人善良,常接济邻里、布施乞丐,却结婚多年未有子嗣,夫妇二人为此十分苦恼。听闻普陀山有石雕观音像可祈子,便徒步前往,在观音殿前虔诚跪拜,诉说心愿:“我夫妻二人从未作恶,只求一子,日后教他行善积德,不负天地。”跪拜时,李氏见殿前一尊石雕送子观音,便伸手轻触石雕童子的衣角,默念:“若能得子,必以厚礼供奉,重修观音殿。”回家后不久,李氏果然怀孕,十月后生下一个健康的男婴。夫妇二人感念观音庇佑,兑现承诺,不仅捐钱重修了观音殿,还请工匠复刻了一尊小型石雕送子观音供奉家中,此后当地百姓得知此事,纷纷前往普陀山祈子,送子观音“有求必应”的传说也逐渐传开。
此外,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是传统佛教文化兴盛之地,当地还流传着“石雕送子观音托梦赠子”的故事。相传有个渔民夫妇,常年出海捕鱼,生活清贫却乐善好施,常将捕获的鱼分一部分给同村孤寡老人,却因妻子体弱,一直未能生育。夫妇二人省吃俭用,请工匠用海边的青石雕刻了一尊小型石雕送子观音像,供奉在自家茅屋的小案上,每日出海前都会上香祈福。一年台风季,渔民出海遇险,船只被风浪打翻,危急时刻,他恍惚看见家中供奉的石雕观音现身,手持莲花将他托上岸。回家后,妻子哭着说:“你出海时,我梦见石雕观音抱着一个婴儿来,说‘你夫妻二人积德,今赠你一子,可取名‘海生’,保他平安长大’。” 次年,妻子果然生下一个男婴,取名“海生”,孩子不仅健康,还从小就跟着父母帮助邻里,当地百姓都说,这是石雕送子观音 “显灵护佑” 的结果。
如此类的传说和故事还有很多,例如“陈氏救童获报”等等,这些传说与故事,让石雕送子观音不仅是一尊宗教造像,更成为了民间文化中 “慈悲、向善、圆满” 的符号,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幸福、子嗣安康的深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