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一口价乘客被骂上新闻,网约车司机接一单亏一单,谁把他们逼成了 “暴躁司机”?

刷到那段网约车视频时,我正堵在晚高峰的车流里 —— 乘客不过提了句 “车里有烟味,想开窗透透气”,司机瞬间炸了毛,扯着嗓

刷到那段网约车视频时,我正堵在晚高峰的车流里 —— 乘客不过提了句 “车里有烟味,想开窗透透气”,司机瞬间炸了毛,扯着嗓子怒斥:“特惠单还挑三拣四?毛病怎么这么多!”

无独有偶,前几天厦门也曝出类似新闻,一口价乘客想开窗吹风,同样被司机劈头盖脸一顿骂。

评论区里吵翻了天,有人替乘客抱不平:“花了钱还受气,什么道理?” 也有人说司机 “脾气太臭,没点服务意识”。可看着视频里司机涨红的脸,我却有点说不出的憋闷 —— 真的是司机天生暴躁吗?或许我们都漏了藏在 “开窗之争” 背后的三个字:低运价。

很少有人算过,网约车司机的日子到底有多难。开特惠单、一口价单,表面看是 “低价惠民”,可司机要承担的成本一点没少:早高峰的油费比平时贵三成,轮胎磨坏了换一套要小一千,就连车子定期保养,一年下来也得大几千。

更憋屈的是平台规则:拒接特惠单可能被扣分限流,接了单跑一趟,除去成本,到手可能就赚个块八毛,遇上堵车,甚至要倒贴油钱。

这种委屈像温水煮青蛙,在密闭的车厢里慢慢熬着。司机们盯着导航上的路线,算着今天能不能凑够油钱,心里的火气早就在 “接一单亏一单” 的循环里攒满了。这时乘客提句 “开窗”“调空调”,就像根火柴,一下点燃了积压的情绪。视频里那声怒斥,哪里是冲乘客来的?分明是对 “亏本服务” 的无奈发泄。

乘客其实也没做错什么。选特惠单、一口价,不过是想省点钱,毕竟谁的日子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可没人想到,低价背后藏着 “服务打折” 的潜规则:车里有异味得忍着,闷热得满头汗也不能随便开窗,稍微提句要求,就可能被怼 “没钱就别打车”。见过更糟的,有乘客因为争执被司机半路甩在路边,最后只能报警解决。

这场闹剧本就没有赢家。司机赚不到钱,满心戾气没处撒;乘客花了钱,却买了一肚子气,体验感差到极点;而平台呢?靠着低价竞争抢市场,看似赢了用户,实则在一点点透支整个行业的信任。就像有人说的:“今天司机骂走了乘客,明天乘客再也不打网约车,最后谁都没饭吃。”

现在多地已经约谈平台,叫停低价无序竞争,可解决问题哪有这么简单?罚几个情绪失控的司机,管不住平台的低价套路;喊几句 “规范服务” 的口号,也填不满司机亏空的成本。这场困局里,司机、乘客、平台像被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只盯着眼前的矛盾互相指责,永远解不开死结。

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想想:当我们点开 “特惠打车” 的按钮时,当司机犹豫着接下又一个亏本订单时,到底是谁在为这份 “低价” 埋单?是乘客被迫忍受的糟糕服务,还是司机咬牙扛下的生存压力?这答案,恐怕比视频里的争吵,更值得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