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周恩来邓小平前赴,毛泽东却未能后继,重温那次改变国运的留法

1919年3月份,在上海的黄浦江边上,船笛响了好大一声,然后89个中国学生在汇山码头上了船,他们打算去法国。毛主席还特意

1919年3月份,在上海的黄浦江边上,船笛响了好大一声,然后89个中国学生在汇山码头上了船,他们打算去法国。毛主席还特意到码头来给他们送行。

那时候,毛主席和要去法国的学生们一起搭乘了一艘小船,他们在日本的“因幡丸”邮轮上道别。之后,邮轮就慢慢地开动了,一点点离开了上海的海岸……

从那以后,一批接着一批满怀寻找真知热情的中国年轻人陆续前往法国,这标志着去法国半工半读运动的开始。

这场活动,其实就是中国青年为了摆脱民族被压迫的命运,努力探索救国存亡方法的一次大规模实际行动。它不仅意义深远,影响广泛,而且也是中国迈向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

说起来,中国学生去法国留学这事儿,得从19世纪后半段讲起。那时候虽然有人去,但人数真的不多,也没掀起啥大风浪。

后来这股运动热潮能兴起,全都是因为一个人,他就是李石曾。

1902年那会儿,对教育特别上心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李石曾跑到法国去学种地的本事,还在巴黎开了家做豆腐的厂子。后来,他想着把生意做大,就从老家找人过来帮忙。这一来二去的,他突然有了个念头,就是在法国通过边打工边学习的方式,来培养更多的人才。

1915年,李石曾跟蔡元培等人在巴黎一块搞了个“留法勤工俭学组织”,目的很明确,就是呼吁那些爱国的学子们“要多干活,省着花钱去读书”。

第二年,蔡元培在巴黎搞了个新花样,叫华法教育组织。这个组织可不简单,它不光在巴黎有头有脸,还在中国好多地方都开了分会。而且啊,他们还办了好多留法预备学校,就是为了让那些想去法国学习、打工的朋友们有个好去处,让勤工俭学这事儿变得更加顺手。

1916年那会儿,华法教育会和勤工俭学会两个组织,一块在巴黎开了所专门针对华工的学校。刚开始时有24个学生报名,他们算是中国最早去法国边打工边学习的学生了。不光这样,这两个组织还搞了个叫《旅欧杂志》的刊物,在法国的中国学生里可火了,影响挺大。

从那以后,去法国边工作边学习的风气越来越盛,好多有志气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这个轰轰烈烈的行动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出力不少。

那时候,毛主席热心地鼓动湖南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去法国半工半读。为了这事儿,他还和蔡和森他们一起搞了个叫新民学会的革命小团队。大伙儿经常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商量怎么“走出去闯闯”。

留法打工学习最热闹的时候是在1919年3月到1920年12月之间。根据统计,那段时间里,陆陆续续有差不多1900名中国学生跑到法国去求学。这些人里头,后来在国内各行各业都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周总理和邓小平等众多响当当的人物,也纷纷投身到了去法国边工作边学习的热潮里。

1920年8月份,16岁的邓小平,心里头装满了革命的热情和对以后日子的美好盼头,他决定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然后就去了法国。

那时候,他根据华法教育会的规划,去了法国诺曼底的一所中学念书。短短数月,他的法语能力就大幅提升,可就在这时,生活却变得艰难起来,手头紧得几乎快揭不开锅了。

从1921年3月开始,为了养活自己,邓小平去了法国的一家钢铁厂打工,这一打就是四年,他边工作边学习,过得挺不容易的。

那时候,不光邓小平是这样,大多数学生都是边打工边上学。手里有钱的时候,他们就去学校读书;没钱的时候,就得去工厂干活。说实话,那段留学的日子真的是又苦又难。

一战过后,法国的情况特别糟糕,市场不景气,工人们纷纷丢了工作。但邓小平一点也没被吓倒,他心里有着铁打的决心,四处找活干,挣钱的同时还不忘坚持学习。

在法国待了五年多,邓小平特别努力读书,不怕任何困难和挑战。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慢慢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这些学习和积累,为他日后成为出色的革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0年11月7日,周总理满心都是要让中国变更好的决心,他坐上了法国邮轮“波尔多斯”号,和其他学生一块,从上海出发,顺着黄浦江的水流漂向海外去留学。

在法国时,周总理亲眼看到了欧洲那些国家里,阶级之间的冲突特别激烈,还有咱们中国留学生在那边挺不容易的。这让他心里开始对共产主义有了兴趣,没过多久,他就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了。

后来,周总理跟赵世炎、陈公培这些革命英雄也走得很近,因为大家都有着一样的铁了心的信念,所以他们几个爱国的年轻人就一块儿动手,搞起了旅法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个小组,说起来,这也就是中共旅欧支部的开始。

要说一下的是,那段时间里,在法国的留学生们发起了三次很重要的抗争,最后他们赢得了很大的生存和学习的权利,还促进了不同勤工俭学派学生的大团结。

1922年6月那会儿,周总理和赵世炎这些热血青年带头,在巴黎搞了个“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转过年来,这组织就改名叫“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了,周总理还当上了书记。

之后,周总理就开始和各种不同的人来往,慢慢练就了一身出色的交际和团结人的本事。他那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一大波旅欧的青年,让青年团的人数一度涨到了200多人。

1924年7月底,也就是7月31号那天,周总理结束了他在欧洲快四年的旅行,开始往国内赶。一到家,他立马就扎进了中国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里头……

可奇怪的是,毛主席为啥没选择去法国边打工边学习呢?说起来,在那20批去法国的学生里头,湖南的学生特别多,他们成了那里的主力军。

你得明白,那时候湖南的学子们,全靠新民学会的帮助才能漂洋过海去求学。毛主席为了这事儿,那真是拼尽全力,到处想办法,花了好多心思和时间,但遗憾的是,他自己到最后也没能成行。

毛主席其实也有过出国的念头,但他心里有三个担忧。

首先,毛主席在国内形势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了一个实际状况:那就是得先从琢磨咱们国家自己的问题着手。

毛主席觉得,其实没必要非得跑到哪个地方去求学。在国内钻研各种知识,同样能为国家出力,拯救国家。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钱的事儿。说实话,就算去法国能有些机构给点儿资助,可那也不够支撑好几年的留学费用啊。这种实实在在的经济难题,也让毛主席挺头疼的。

第三个事儿是,毛主席心里记着那句老话,“爸妈还在家,就别跑太远,真要出去也得有个明确方向”。他觉得,在老妈病得那么重的时候,跑到国外去学习,实在不是啥好主意。

简单来说,毛主席虽然没出国深造过,但他一门心思全放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把中国的事儿摸得透透的。最后,他给咱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找出了一条特别的路子。

现在一晃眼一百年都过去了,咱们回头看看那场扭转国家命运的留法大事,心里还是激动得不行。说到这个留法勤工俭学,它可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刚开始那会儿的重要一环,在中共的历史书和中国革命的故事里,都是响当当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