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玉田藏珍:“京东第一寺”净觉寺里的千年匠心与建筑谜题

从唐山玉田县城出发,往东南方向走约二十里,就能看见蛮子营村外那片红墙灰瓦的建筑群——这便是有着“京东第一寺”之称的净觉寺

从唐山玉田县城出发,往东南方向走约二十里,就能看见蛮子营村外那片红墙灰瓦的建筑群——这便是有着“京东第一寺”之称的净觉寺。初看时,它与北方常见的古寺并无二致,可当你穿过村口的老槐树,一步步走近那座四柱三间的牌楼,才会发现这座始于唐代、盛于清代的古寺,藏着太多颠覆认知的建筑细节:砖石砌成的门殿为何不用一根木料?千手观音所在的正殿暗藏怎样的力学巧思?雍正到光绪年间的百年修缮,又给这座古寺留下了哪些“古今混搭”的痕迹?这些疑问,就像寺里那口百年铜钟的余响,绕着飞檐斗拱,引着人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刚到寺前,最先让人驻足的便是那座牌楼。它不像江南牌楼那般雕梁画栋得繁复,而是透着北方建筑的雄浑——四根方形石柱牢牢扎在土里,柱顶刻着昂首的石狮,狮爪紧扣柱身,仿佛要将整座牌楼的重量都扛在肩上。仔细看石柱表面,能发现密密麻麻的浅刻纹路,有缠枝莲、有云纹,还有几处模糊的人物图案,凑近了才辨出是“八仙过海”的典故。这些雕刻没有用深浮雕的夸张手法,而是以“减地浅刻”的工艺,让纹样贴着石柱表面生长,既保留了石材的厚重感,又添了几分灵动。更特别的是牌楼的楼顶,采用的是“歇山顶”形制,四角的檐角微微上翘,却不像故宫角楼那般翘得张扬,而是带着一种克制的弧度,就像清代工匠特意为北方风沙打磨过似的,既好看又能减少风阻。

穿过牌楼,迎面就是净觉寺最特别的建筑——门殿。说它特别,是因为整座殿宇竟没有一根木料,从墙到顶全用砖石砌成,是典型的“无梁殿”。这种建筑形制在南方古寺里偶尔能见到,可在多风少雨的北方却极为罕见。走近细看,门殿的墙体是用青砖错缝砌筑的,砖与砖之间的灰缝细得像头发丝,几百年过去,居然没有一处开裂。前后檐的当心间各开了一个石券大门,券顶是“半圆拱”造型,券石层层叠叠,每一块都经过精心打磨,弧度完全一致,拼合起来严丝合缝,不用一根铁钉就能稳稳撑起上方的重量。两侧的石砌圆窗更有意思,窗棂是用石块雕成的“镂空花纹”,花纹是“卍”字不断头的样式,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殿内,地上会映出一个个金色的“卍”字,随着光线移动缓缓流转,让人忍不住感叹清代工匠的巧思。

走进门殿,昏暗的光线里最先看到的是正中央的木雕弥勒佛。佛像高约两米,盘腿坐在石座上,脸上挂着笑意,衣纹褶皱自然下垂,仿佛真的有布料的垂坠感。让人惊讶的是,这尊佛像竟是用一整块楠木雕刻而成,历经百年依然没有虫蛀开裂,凑近还能闻到淡淡的木香味。两侧的哼哈二将则是泥塑,高近三米,身披铠甲,怒目圆睁,铠甲上的鳞片、腰间的玉带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更妙的是,泥塑的表面还残留着当年的彩绘,虽然大部分已经褪色,但仍能看出红色的甲片、绿色的飘带,色彩搭配浓烈却不刺眼,典型的清代“苏式彩画”风格。不过让人疑惑的是,门殿是无梁砖石结构,可弥勒佛的上方却有一个木质的藻井,藻井的样式是“八角攒尖”,木构件之间用榫卯连接,没有一根钉子。砖石殿宇里为何要装木质藻井?有人说这是清代修缮时,工匠为了让殿内更显庄严特意添加的;也有人猜测,或许唐代的门殿本是木构,清代重建时改成了砖石结构,却保留了木质藻井作为“古制传承”,这个疑问至今没有定论。

从门殿出来,沿着中轴线往前走,就到了碑楼。碑楼是两层建筑,下层是砖石基座,上层是木构楼阁,这种“下石上木”的结构在北方古寺里很常见,既能防潮,又能让楼阁更显轻盈。基座的四面各嵌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净觉寺的重修记,字体是楷书,笔锋刚劲有力,虽然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但“雍正元年”“光绪二十一年”等字样依然清晰可见,记录着这座古寺百年修缮的历史。上层的木构楼阁最吸引人的是它的斗拱,斗拱的尺寸比门殿的大出不少,“斗”是方形,“拱”是弧形,每一组斗拱都像一只展翅的鸟,牢牢托住上方的屋檐。仔细数会发现,斗拱的层数有三层,这种“三踩斗拱”在清代建筑里属于中等规格,既不张扬又不失庄重,恰好符合净觉寺“京东名寺”的定位。楼阁的檐角挂着铜铃,风一吹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声音清脆却不刺耳,与寺里的香火味混在一起,让人瞬间静下心来。

再往前走,就是净觉寺的核心建筑——正殿。正殿的屋顶是“庑殿顶”,这是中国古代建筑里最高规格的屋顶形制,通常只有皇宫和皇家寺庙才能使用,而净觉寺作为一座民间寺院,却能采用这种形制,可见它在京东一带的地位有多高。屋顶的坡度比牌楼的歇山顶更缓,檐角的弧度也更柔和,覆盖的瓦片是“琉璃瓦”,虽然大部分已经褪色,但仍能看出当年的绿色和黄色,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正殿的面宽有五间,进深三间,这种“五间三进”的布局让殿内空间格外宽敞,足以容纳数十人同时祭拜。殿内的梁架是“抬梁式”结构,一根根粗大的木梁横架在柱头上,梁上再架檩条,檩条上铺椽子,层层叠加,不用一根铁钉,全靠榫卯连接。最让人惊叹的是梁架上的彩绘,虽然大部分已经脱落,但仍能看出“和玺彩画”的痕迹——这种彩画通常用于皇家建筑,以龙纹、凤纹为主要图案,色彩以金、蓝、红为主,净觉寺正殿能采用这种彩画,进一步印证了它的特殊地位。

正殿的正中央供奉着千手观音菩萨像,佛像高约三米,通体鎏金,虽然金箔已经有些脱落,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辉煌。观音像有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拿着不同的法器,有莲花、有宝伞、有宝瓶,每一件法器都雕刻得小巧玲珑,细节清晰可见。让人惊讶的是,这尊千手观音竟是用“脱胎漆器”工艺制成的,这种工艺是先以木为胎,再在外面裹上多层麻布,刷上漆,待漆干后再将木胎取出,形成中空的佛像,既轻便又坚固。在北方干燥的气候里,脱胎漆器很容易开裂,可这尊千手观音历经百年却完好无损,可见当年工匠的工艺有多精湛。不过让人疑惑的是,脱胎漆器是南方的传统工艺,尤其以福建、江苏一带最为有名,为何会出现在北方的净觉寺里?有人说这是清代修缮时,寺院住持特意从南方请来工匠制作的;也有人猜测,这尊佛像或许是唐代遗留下来的,历经多次修缮依然保留至今,这个谜团至今仍让古建专家争论不休。

正殿两侧的钟楼和鼓楼也是净觉寺的亮点。钟楼里悬挂着一口铜钟,钟高约一米五,直径近一米,钟身上刻着“光绪二十一年造”的字样,字体是篆书,古朴典雅。钟的顶部有一个“龙形钟钮”,龙首朝下,龙尾朝上,造型生动。据说这口钟敲响时,声音能传到十几里外的村子,因此有“京东第一钟”的美誉。鼓楼里则放着一面大鼓,鼓面是用牛皮制成的,虽然已经有些陈旧,但鼓身的木质框架依然完好,框架上刻着缠枝莲纹,与牌楼的雕刻风格遥相呼应。让人好奇的是,钟楼和鼓楼的建筑形制完全相同,都是“两层楼阁式”,下层是砖石基座,上层是木构楼阁,就连斗拱的数量、檐角的弧度都一模一样,可见清代工匠在设计时有多讲究对称美。

如今的净觉寺,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寺院,而是一座活的“北方古建博物馆”。从唐代的始建,到清代的百年修缮,每一个时代的工匠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唐代的雄浑、清代的精巧,在这座古寺里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古今混搭”风格。古建专家说它“规模可观,工艺高超,风格奇特”,确实不假——无梁门殿的砖石巧思、庑殿顶的皇家规格、脱胎漆器的南方工艺,每一处细节都颠覆着人们对北方古寺的认知。

有人说,净觉寺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纯粹”——没有哪一座古寺像它这样,既有北方建筑的雄浑,又有南方工艺的精巧;既有唐代的古朴,又有清代的华丽。也有人说,那些至今未解的谜题,才是净觉寺最吸引人的地方:无梁殿里的木质藻井、南方工艺的千手观音、皇家规格的庑殿顶,每一个疑问都像一把钥匙,等待着有人去打开历史的大门。

当你走出净觉寺,回头再看那座四柱三间的牌楼,夕阳正照在柱顶的石狮上,给石狮镀上了一层金色。风从檐角的铜铃旁吹过,“叮叮当当”的响声还在耳边回荡,仿佛在诉说着这座“京东第一寺”的千年故事。或许,正是这些故事和谜题,让净觉寺超越了一座普通古寺的意义,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在飞檐斗拱间,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匠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