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血脉传承,勿忘根本,谁是拥有你姓氏的第一人?”第(十四)期,想看其他姓氏的可以查看合集。
蔚姓:蔚翩
西周晚期,周宣王姬静执政时,其弟弟郑桓公姬友,有个儿子叫公子翩。周宣王很喜欢这个侄儿,因此赐封其于蔚邑(今山西平遥)。
因此,世人又称公子翩为蔚翩。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其名命姓,称为蔚姓。
越姓:勾践
夏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自号为越国。
春秋时,越国被为楚所灭,越国公族的子孙,有的便以原国名命姓,称越氏。
因此现代的越姓中国人,大多是春秋时代,越国公族的后裔,始祖是越王勾践。
夔姓:熊挚
夔姓始于上古时期,传说是帝尧时,乐正夔的后代。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叫熊挚。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北秭归),建立了夔国。
后来熊挚的子孙,立有战功,楚王升夔国为子国,这便是历史上的夔子国。夔氏后人,奉熊挚为夔姓的得姓始祖。
厍姓:厍狄氏
厍[shè]姓的祖先,是古代的守厍大夫,即“守库大夫”的异体字。其职责是管理仓库,属于因官而得姓。
在北周时期,有厍狄氏,后来简化为厍姓。
融姓:祝融
远古时候,有个部族首领叫祝融,为火神,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后代。祝融的后代,形成祝姓和融姓两大支。
祝融作为火神的威望,延传千古,后来又被尊为灶神,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伟大神灵。故融氏后人,奉祝融为得姓始祖。
訾姓:祭伯
訾[zī]氏是由祭氏改姓而来的。这个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祭国的子孙,“以国为氏”,而姓了祭。
訾氏后人,因此奉祭伯,为訾姓的得姓始祖。
空姓:空桑
商王朝的时候,成汤手下,有位贤重之臣伊尹,辅佐成汤灭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伊尹出生于空桑之地(今河南开封),还给自己的长子,起名叫空桑。
后来,空桑的后裔子孙都以空桑为复姓,称空桑氏。后来简化为单姓空氏、桑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空氏族人,大多尊空桑为得姓始祖。
毋姓:毋句
尧为部落首领时,其属下有位臣子毋句,创造了著名的“罄”,因此受到尧帝的赞赏。
在毋句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毋句氏,后简改为单姓毋氏。毋氏后人,皆尊奉毋句为得姓始祖。
乜姓:吕衡
吕衡,姜姓,名衡,字奭,也称姜衡、吕奭、聂奭,是齐丁公吕伋的儿子。
他曾在卫国为官,有封地聂北(也作“乜[niè]北”,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
他以封地名“聂北”中的,“聂”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聂北,并修建了城池。
后因有百姓也以“聂”为姓,他的后代,则改以“乜”为姓以示区别。由于聂姓,是人数众多的聂城百姓的后人,而乜姓,是人数相当少的吕衡家族的后人,这就造成了乜姓人口,远远低于聂姓人口。
吕衡,也因而成为了聂氏、乜姓的共同始祖。
养姓:养由基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名由基,被封在养地(今河南省沈丘县),因此叫作养由基。他是著名神箭手,成语“百步穿杨”就是形容他的。
他的后代,就以封邑为姓氏,称为养氏。
须姓:伏羲
西周初期,周武王将太昊伏羲氏的裔孙,封于须句(今山东寿张、东平之间),建有须句国,亦称须朐国,子爵。史称其国君,为“须句子”。
公元前620年,鲁文公出兵伐邾国,顺便灭掉须句国。在亡国后的须句国后裔中,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须句氏。
后简改分衍为单姓须氏、句氏两支,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须氏正宗。
须氏族人,大多尊奉伏羲为得姓始祖。
巢姓:巢父
巢姓的得姓始祖,是远古时期,一个叫巢父的人。
他“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教人们构木为巢定居,号曰巢父,他的后人,就以巢为姓。
蒯姓:蒯得
春秋时,蒯[kuǎi]地(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成为晋国大夫蒯得的封邑。
他的子孙,即以蒯为姓,而称蒯氏,奉蒯得为蒯姓的得姓始祖。
查姓:齐顷公
春秋时期,齐顷公姜无野执政时期,赐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到楂邑(今山东济阳),该地盛产山楂。
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作为姓氏者,称楂氏。后来又将木字偏旁省去,遂成为查氏,世代相传。
查氏族人,大多尊奉齐顷公为得姓始祖。
後姓:公子巩
後与后,在古代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在今天都简写成后姓,不分彼此。
後氏是传说中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伏羲氏的后代子孙。
伏羲氏有个孙子,名叫後照。到了西周,有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他的封邑在郈邑(今山东省东平),谥号郈惠伯。
子孙遂以郈为氏,后又去邑简化为后氏。后氏族人,尊公子巩为后姓的得姓始祖。
红姓:刘富
西汉时期,楚元王刘交之子叫刘富,受封于红地(今江苏肖县西南一带),人们称他为红侯,或红侯富。
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红氏;另外在红地的原住民中,亦有以其地名,为姓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红氏族人,大多尊奉刘富为得姓始祖。
竺姓:竺次
古代印度称天竺国,有天竺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
后来,中国僧侣,有的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之姓,成为竺姓。
头一个自印度到中国来,开基竺姓的始祖,是汉宣帝时,以谒者身份来华的竺次。
益姓:伯益
远古时候,黄帝的孙子叫颛顼,颛顼的孙女女修的儿子,叫大业。 大业又有儿子叫皋陶,皋陶又有儿子叫伯益。
伯益的后代中,就有以益字为姓的,世代相传。益氏后人,奉伯益为得姓始祖。
桓姓:桓常
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有一位大臣,名叫桓常。
他的后人,就以其名字为姓氏,称为桓氏,奉桓常为得姓始祖。
万俟姓:万俟丑奴
万俟[mò qí]姓,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姓氏,源出敕勒族的一个分支氏族部落。
他们后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政权,进入中原后被汉化,遂以部落名为姓氏,逐渐形成万俟姓。
第一个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万俟氏,是北魏末年,关陇起义军领袖万俟丑奴。
司马姓:程伯休父
上古时,有人名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
周宣王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后来程伯休父克平了许方,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在程伯休父的后裔子孙中,一部分“以官为氏”,而称司马氏,一部分“以国为氏”,而称程氏。
司马氏与程氏是同宗同源,皆尊奉程伯休父为得姓始祖。
上官姓:子兰
春秋时期,楚国有处地名,叫上官,就在现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
楚庄王将他的小儿子子兰,封为上官大夫。他的子孙,就居住在上官地方,后来以地名为姓,形成了上官姓。
故上官氏的始祖,就是子兰。
夏侯姓:佗公
周武王克商之后,封禹后裔东楼公于杞(今河南杞县)。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国,杞简公的弟弟佗,奔于鲁国。
鲁悼公因其为夏禹之后,给以封地,封他为侯爵,人称夏侯。后人便有以爵号为氏,称夏侯氏。
诸葛姓:葛伯
禹晚年,把伯益定为自己的接班人,欲效尧舜禅让之例让位给他。
禹去世后,伯益却谦让不就,避于箕山。夏朝建立后,启封伯益的大儿子大廉,为葛伯,此为葛国封国之始(在今河南宁陵葛伯屯)。
后葛国被商汤所灭,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因当地已有葛姓,故后来的葛姓,就取“诸葛”二字,为他们的姓氏。
闻人姓:少正卯
春秋时,鲁国的孔子和少正卯,两个人都在开班讲学。
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学生,也来了一部分,孔子称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
后来,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捕杀了少正卯。
少正卯因为讲学,成为当时声誉宏然、远近闻名的人,被世人誉为“闻人”。他的后代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号,为姓氏者。后再有简改为,单姓闻氏者,皆世代相传。
东方姓:东方朔
东方朔之父姓张,在他出世前就死了,母亲生下他,3天后也去世。
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刚亮,遂取名东方朔。其后代以东方为姓,奉东方朔为复姓东方的始祖。
赫连姓:赫连勃勃
本来匈奴单于,取汉室女子为妻,子孙跟随刘姓。西晋时,匈奴铁弗部首领刘虎,又改为铁弗氏。
到了东晋,刘虎曾孙勃勃,称大夏天王,建国夏,又改复姓“赫连”氏。语源出于匈奴族,其意“云赫连天”。
皇甫姓:皇父鸾
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孙子,以祖父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
古代”父”与” 甫”,同音通用,在齐国灭宋国之时,其后代皇父遇,逃至鲁国。
再到了西汉中期,皇父遇的嫡系子孙,叫皇父鸾。
他自鲁地迁居陕西茂陵,把姓氏中的“父”字,改为“甫”字,称为皇甫氏,因而成为皇甫姓的得姓始祖。
尉迟姓:尉迟氏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中,崛起了一支名为尉迟的部落。
这个部落,后来随北魏孝文帝,进入中原,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公羊姓:公孙羊孺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名望很高、才学出众的人物,叫公孙羊孺。
在公孙羊孺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上姓名中的,“公、羊”二字为姓氏者,称公羊氏、公孙氏、羊孺氏等。
公羊氏族人,除了简改为单姓公氏以外,还有孙氏、羊氏、孺氏等单姓,皆世代相传至今。皆尊奉公孙羊孺为得姓始祖。
澹台姓:澹台灭明
春秋时期,孔子有一个弟子,字子羽,名灭明。
他南游到长江流域,居于澹台湖(今江苏吴县);另一说是居于澹台山(今山东嘉祥),遂以湖(山)之名命姓,取名澹台灭明。
其后裔子孙,遂以“澹台”为姓氏,称澹台氏,尊奉澹台灭明为得姓始祖,世代相传至今。
公冶姓:季冶
姬季友,字公冶,官拜大夫,在出生时,因手掌纹像一“友”字,遂以为名。姬季友的兄长,就是鲁庄公姬同。
在季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公冶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公氏、冶氏,世代相传。
宗政姓:刘德
汉朝汉景帝刘启,第三子叫刘德,官至宗正,专职负责主持皇家宫室事务,爵位为阳成侯,为九卿之一。
刘德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宗正氏。
濮阳姓:姬郑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成公姬郑,在执政时期,将国都从楚丘(今河南滑县卫南坡)迁至濮阳。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诏废黜,卫国最后一个国君,卫君角的爵位。卫国至此,才在立国838年后,真正灭亡,是整个两周至先秦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
在卫成公以后,历朝卫国君主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人以都城名称为姓氏,称濮阳氏。
淳于姓:淳于公
周武王时,淳于公受封于斟灌国,号为淳于国。
后世子孙“以国为氏”,而姓淳于。故淳于氏的得姓始祖,是淳于公。
单于姓:撑犁孤涂单于
单于氏,源自少数民族的匈奴。
历史上的匈奴最高统流者,称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匈奴语中的“撑犁”意为“天”,“孤涂”意为“子”,“单于”意为“广大”.
后代子孙中,有以单于为姓,称为单于氏。
太叔姓:太叔仪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文公的第三子,名仪,而卫文公是周朝的王族后代。
按古时的排序规则,三子应为叔字(古时候,兄弟辈排行次序,老大称伯,老二,三,四分别是仲,叔,季)。因此,仪又称作叔仪。
为表示对周室皇族的尊重,他人称呼叔仪时,都加个“太”字,即为太叔仪。
太叔仪的子孙,以此身份为荣耀,改姓太叔。
申屠姓:申屠侯
周幽王死后,申侯和鲁侯、许侯等一起,拥立姬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
为了酬谢申侯的拥立之功,周平王把申侯的小儿子,封在屠原(今陕西合阳),称为申屠侯。
居于屠原的申氏人,就以申屠为复姓,称申屠氏,奉申屠侯为得姓始祖。
公孙姓:黄帝
黄帝轩辕氏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后来改成姬姓。
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另有部分姓姬,再有少数,以轩辕为姓。
仲孙姓:庆父
春秋时期,鲁国君主鲁桓公姬允,有四个儿子。
长子庶出,名叫姬庆父,因排行老二,故世称共仲,亦称仲庆父、孟孙氏。次子为嫡子,叫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三子亦为庶出,名叫姬叔牙。四子叫姬季友,与鲁庄公是一奶同胞。
鲁庄公继位后,三个兄弟皆为朝堂大夫,其中的庆父,最为专横,连杀了两个国君,阴谋叛乱失败后,逃亡莒国。
留居于鲁国的,庆父的支庶子孙,多以“仲孙”为姓氏,称仲孙氏,尊奉庆父为得姓始祖。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