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地理即命运:欧、美、亚三大“地中海”如何支配人类文明三千年肆

第四章:亚洲地中海——被误读的财富核心重新定义亚洲的中心传统的亚洲史观往往以东亚大陆为中心,认为儒家文明是亚洲文明的核心
第四章:亚洲地中海——被误读的财富核心重新定义亚洲的中心

传统的亚洲史观往往以东亚大陆为中心,认为儒家文明是亚洲文明的核心。

但如果我们从海洋贸易和财富流动的角度重新审视,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图景:

亚洲真正的财富中心,一直是东南亚海域——亚洲的地中海。

这个观点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历史事实支持这一判断。

从古代到现代,控制马六甲海峡和南海航道的势力,往往能够左右整个亚洲的经济命脉。

东亚大陆虽然体量庞大,但在海洋贸易体系中,更多是作为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而非贸易网络的控制者。

1,历史上的海洋贸易帝国

室利佛逝(7-13世纪):

这个以苏门答腊为中心的海洋帝国,通过控制马六甲海峡,垄断了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必须经过室利佛逝才能运往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印度的棉布、香料也必须在此中转。

室利佛逝因此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其首都巨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满者伯夷(1293-1520):

这个爪哇帝国继承了室利佛逝的海洋霸权,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半岛南部、菲律宾南部。

满者伯夷不仅控制香料贸易,还发展了稻米出口,成为"亚洲的粮仓"。

马六甲苏丹国(1400-1511):

马六甲的崛起标志着东南亚贸易中心的北移。这个城市国家虽然领土狭小,但通过提供安全的港口、公正的法律、便利的仓储,吸引了来自中国、印度、阿拉伯、波斯的商人。

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最重要的基地就是马六甲。

2,香料贸易:第一个全球化商品

如果说丝绸是古代最贵重的纺织品,那么香料就是最贵重的食品。

丁香、肉豆蔻、胡椒这些今天看来普通的调味品,在中世纪欧洲的价值堪比黄金。

而这些香料的产地,恰恰集中在东南亚的群岛上。

控制香料贸易就是控制财富。

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相继来到东南亚,目的都是垄断香料贸易。

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其市值相当于今天的7.9万亿美元,超过了苹果、谷歌、亚马逊的总和。

3,东亚大陆与东南亚:谁是中心?

让我们重新审视东亚大陆与东南亚的经济关系。

表面上看,东亚大陆是生产者,东南亚是中转站。

但深入分析会发现,价值链的控制权往往在东南亚手中。

以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为例。

东亚大陆生产瓷器和丝绸,但定价权在泉州的市舶司和南洋的各个港口。阿拉伯商人、印度商人、马来商人形成了价格联盟,控制着商品的流通。中国商人如果想直接贸易,往往会遭到排挤甚至劫掠。

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看似以中国为中心,实则是东南亚国家利用朝贡名义进行的商业活动。

他们带来的"贡品"价值远低于获得的"赏赐",而真正的利润来自随行商人的私人贸易。

可以说,朝贡体系是东南亚商人对中国市场的巧妙渗透。

4,泉州:亚洲地中海的北部延伸

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不是因为中国的主动开拓,而是因为它被纳入了以东南亚为中心的海洋贸易网络。

阿拉伯商人将泉州发展为其贸易网络的北部终端,就像腓尼基人将加的斯(今西班牙)发展为地中海贸易的西部终端。

泉州的繁荣依赖于这个网络,一旦网络中断(如明朝海禁),泉州立即衰落。

这说明了一个关键问题:

在海洋贸易时代,一个港口的繁荣不取决于其腹地的生产能力,而取决于其在贸易网络中的位置。

新加坡就是最好的现代例证——没有腹地,却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

5,殖民竞争:为了控制亚洲地中海

西方列强在亚洲的殖民竞争,核心目标就是控制东南亚的战略要地:

葡萄牙占领马六甲(1511)、澳门(1557),试图垄断香料贸易。

西班牙占领菲律宾(1565),建立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大帆船贸易。

荷兰占领巴达维亚(今雅加达,1619)、马六甲(1641)、锡兰(今斯里兰卡),建立了最成功的殖民帝国。

英国占领槟城(1786)、新加坡(1819)、马六甲(1824),形成海峡殖民地,最终控制了马六甲海峡。

法国占领印度支那(1887),控制湄公河三角洲。

美国占领菲律宾(1898),获得了进入亚洲的跳板。

每一次殖民地易手,都伴随着激烈的战争。这些战争的目标不是土地本身,而是对海洋通道的控制权。

评论列表

ajie
ajie 2
2025-10-15 16:35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