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惠济渠”是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惠济渠是人工河,据《铅山县志》记载,由明朝嘉靖六年(1527)宰相费宏倡资开挖而成。费宏是河口镇近郊烈桥人,在京城为官数

惠济渠是人工河,据《铅山县志》记载,由明朝嘉靖六年(1527)宰相费宏倡资开挖而成。费宏是河口镇近郊烈桥人,在京城为官数十载,六十大寿那年归故里省亲,看到家乡遇大旱,灾民用水桶到信江去挑水浇灌农田,便主动找来当地韩吴、余、陈几大姓氏豪绅,商议从镇东南的王家弄开挖一条引渠,用铅山河水来灌溉粮田和造福镇区居民。水脉分主流、支流。主流渠道萦绕在西南河口的镇内,由二堡街大桥口汇入信江。全长4700米,号称十里长渠。在镇内它象一条玉带,曲折萦绕长达 2000余米,最宽处武威第19.5米,最窄处小河沿 3.5米,罗家桥繁华地段原为费宰相花园口,水面宽达 16.7 米。水平面淤泥最深处为 1.7 米,最浅也有 1.5 米。河床底部为青石,红石铺平,古时可通小舟直通烈桥费府。

惠济河全貌

费宏因势利导,先是加宽加深河道,在王家弄筑坝拦河,抬高上游水位,同时开挖渠道,然后引来铅山河之水流入新开通的渠道。从而不仅恢复了河道两岸农田的灌溉,使原来的滩涂地成为沃野良田,同时,还让铅山河注入信江的“入水口”东移,从而使商口集散的码头和人口集聚的市镇也随之东移,从养育了河口镇区,方便了居民生活和商贸。1529年,这条河渠峻工,命名为“惠济河”,取“惠民济世,福泽乡里”之义,故又称“福惠河”,水头之地也因河得名“福惠乡”。同时,费宏根据铅山河入水口东移的情况,提议改“沙湾”为“河口”,这就是河口镇的开始。

因此,“惠济河”这一人工渠道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还是一项城建工程。试想在这样一个历史名镇里,竟然有一个500年前的由一个历史名人修建的市政工程,它是这个历史名镇中的一笔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惠济渠开通后,两岸房屋聚增,一些有钱的富商财主纷纷以重金到小河岸购地建房,在此地建房。商业古街建筑风格不同,它们不讲究所需场地太小拘谨的格局,而讲究内部装饰富丽布局灵活。荟萃了江南苏、浙、赣、闽的建筑宅居的风格,出门有桥、桥下流水,真可谓小桥流水人家。封火砖石高墙深院建筑,透视出大宗买办商行、钱庄、茶行、油店、米行生意的豪华与霸气。与明清一条街形成一种质的比较。在那“舟驰百货,茶褚走群商”的闹市中,隐存着这么一块清静秀水的宅园区,是一天中忙碌归来的生意人最好的享受。

河岸用麻石或红石嵌砌。岸边用麻石或红石长条带孔护栏,每 10米左右,就有石彻到河边;河边有一层或二层砌的20米左有长码头,河面宽窄不等,但均可行小舟筏;河上石桥达30余座,每隔百米左右就有一座,座座刻有桥名,如:江边桥、大桥口桥、惠水南弄桥、福惠桥、小河沿桥、林壬锡嘏桥、东海第桥、郭云堂桥,林板桥、万寿宫桥、罗家桥,油麻滩桥、江家桥、冷水坑桥、茅园桥,公园桥等等,每座桥就有一个桥的来历和故事。造型各有不同,二孔三孔不等。这条小河是镇区内居民的生命河,它象一条大动脉,人们的吃、喝、玩、用全靠它,还担负着消防救灾,交通运输,粮田灌溉等重要任务。

福惠桥

河水清晰见底,游鱼成群,小舟来往,俏姑浣纱,每日可见;苏杭的丝绸、虹桥的板栗、武夷的茶叶、陈坊的连四纸、五里峰的青花瓷器以及各地的稻米、鱼虾,源源不断地流入河口集散市场,形成 16 世纪初赣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江西四大名镇之一。

俗说话:“恶水为直水,善水为曲水”,曲水又叫“冠带水”,而惠济河就是这样的善水,从施工的角度看,惠济河可以有更多走向,而费宏和铅山县令等特意把此河修得形似北斗星,成为“金戽斗”。这样,惠济河郊引铅山河水到城西南郊入城,又从城西南弯弯曲曲向东北穿城而过,于二堡街中段注入信江。“曲折十余里,萦绕河口,自二堡大街出,会信江,可通小舟,容水石碓,居民利之矣。”

金戽斗

从地图来看,这条穿镇而过的惠济河,从王家弄村汲取铅山河水,由南奔北,一路弧奔罗家桥处折东向,到万寿宫遗址处东折北向,流到小河沿处又北折西向,接近二堡大桥口处又西折北向,流入信江。河口人十分热爱惠济河,认为这个“金戽斗”聚财,南水北注,迎东纳西,穿镇而过,所谓:“南北金戽斗,九曲十八扭,渠通坐地旺,日日金三斗。”认为这条人工河渠特意修得弯弯曲曲,就是以环抱之势来藏风聚气,她给河口镇带来了财富。的确,河口镇在那以后的明清两代,内得惠济河之助,外得信江水运之利,四海通商,八方聚财,确实是富裕起来了,成为江西四大名镇、八省码头等,保持了河口古镇数百年的繁荣昌盛。

惠济河贯通全城,千回百转,河上建有30多座大小不同的石桥,堤岸,小舟,石碓,宅第,风貌古朴,岁月依然。惠济河开凿以来,陆续盖有古桥30多座,均是石结构的平梁桥,俗称“板桥”,在河口镇这样的商埠城市,这种形制的桥方便独轮车和平车搬运货物。现今河口镇内从油麻滩桥开始算,仅存10座古桥。

平梁桥

河口的古桥视水面宽窄有单墩和双墩,其中有11个桥墩的分水石上端雕饰有“石公鸡”,俗称“鸡公头”。如果算上被毁的油麻滩桥、龙洒桥、以及油麻滩桥与罗家桥之间的矮板桥,共有14只石公鸡。这些石公鸡以雄健神态,平视之姿,警盯上游河面,似防妖魅,呈北斗星之势守卫河口古镇。

福惠桥上的石公鸡

罗家桥上的石公鸡

在河口古镇,人们认为石公鸡是河口镇的守护神。古人在大河大江边多立铜牛石牛以镇水患,在小河小渠的桥墩上多饰无冠公鸡以驱邪魅。因为小河小渠,不虞水患,但防“五毒”。古人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瘟疫病毒细菌归罪于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毒,认为五毒是令人恐惧的鬼祟,随水而兴,毒害人身。人们又发现公鸡不惧五毒又驱阴祟,公鸡鸣而日出,为阳亢之物,最能驱镇阴邪鬼祟,所以道士驱邪,常用公鸡血作法。于是每逢端午,家家户户张贴“公鸡镇五毒图”;公鸡为阳,水为阴,酉金生水,以公鸡墩入水,祈愿合阴抱阳、阴阳互济、生生不息;且公鸡有君子五德之风,对人有教化意义。所以,河口古镇的桥墩上就雕饰公鸡,一镇五毒驱鬼祟,二取阴阳和顺之意,三有教化作用,以公鸡的神力来保地方百姓安康太平和文明教化。

这就是河口镇内古桥墩上石公鸡的来由,也是它成为河口镇守护神的原因。

凡溪桥上的石公鸡断面尚存

令人惋惜的是,全河口镇惠济河古桥墩上的十几个石公鸡头,现在只剩下罗家桥、福惠桥两只完整的鸡桥墩,希望能妥善修复和维护好现有的鸡形墩。

油麻滩桥与罗家桥之间还有一座矮板桥,桥墩有鸡公头一个,今不存。

如果到信江寻觅古码头,确实每条运输小弄口高高的牌纹上,还留着被岁月风蚀斑驳不清的码头名称石刻,江边还留有青石长条砌的硕大码头遗址。明清年间这里共有16个码头,除官埠、民埠、渡江码头各一个外,其余均属商业码头,而且每个码头装运的货物种类都有严格的分工。这九条运输老弄,则是当年河口镇货物进出口的运输老弄一般只有两米多宽,最宽地段有七八米。长度均在一华里以上,最长的有达两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