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海面突袭清军运兵船,挑起甲午战争,北洋海军遭受重创,这一战增强了日本政府的信心,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海面突袭清军运兵船,挑起甲午战争,北洋海军遭受重创,这一战增强了日本政府的信心,萌发击败清政府,攻占北京的战略野心。

1894年9月15日,在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进行了一场重要的平壤战役,日本驱逐了清朝在朝鲜的势力。9月24日,清军全部退回中国境内,日军大获全胜,致使日本军队占领了朝鲜全境。

清政府在平壤、黄海两次关键战役中遭受沉重打击,国势危如累卵。

1894年9月,美国人秘密策谋,打算借助日本与清政府的战争,希望日本趁此机会攻陷北京,从而实现中国改朝换代,人选拟定为李鸿章父子取代清朝统治。

李鸿章

李鸿章,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或“李文忠”。

这次事的策划人是李鸿章的私人秘书兼顾问毕德格和美国陆军军官威尔逊,以及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

毕德格与好友威尔逊商议,认为清廷遭受了日本的沉重打击后,很可能将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毕德格认为,要使中国从混乱中摆脱出来,李鸿章将是最合适的统治者人选。这一年,李鸿章71岁。

威尔逊觉得“倒清拥李”是一件大事,需要几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参与才有可能成功,而第一人选便是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

科士达被誉为美国“专家外交第一人”,而且对中国问题兴趣浓厚,卸任国务卿后还做过中国驻美使馆的法律顾问,并与李鸿章、张荫桓、曾纪泽等也有过密切交往。

科士达告诉毕德格,他主张改朝换代,推举李鸿章掌握权力,还给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写了一封信,非常含蓄的透露了这个拥护李鸿章称帝的计划。

同时,威尔逊给日本驻华盛顿使馆的顾问史蒂文斯写信说:

“如果清廷覆灭,谁来继承皇位?由谁来决定这个混乱国家的命运?”

“满清集团已经失去了他们祖先征服汉帝国的那种能力。”

“只有让李鸿章或他儿子李经方当皇帝,由日本来控制这一局面。”

“除非日本迅速采取行动改变这种状况,否则英、俄就将采取行动,使日本丧失胜利果实。”

随后,史蒂文斯给威尔逊的回信中说,他已将信交给了日本驻美公使栗野深一郎,并准备再抄送一份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

一切都朝着他们预想的方向发展,毕德格高兴地给威尔逊写信说:“将军,您伟大的改朝换代计划,伴随着从中国每天传来的新消息而越来越靠谱。”

此时,日军正兵分两路入侵旅顺、大连。威尔逊等人越发确信,清政府的覆灭指日可待。

然而,日军并没有如他们所愿继续向北京挺进。伊藤博文做出了“进攻威海、略取台湾”的决策。

伊藤博文担心日军攻下北京后,会招来各国列强干涉,他们会夺走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可观的利益,日军在中国很可能会陷入困境。所以日本人认为,明智的做法是,不能拿已经到手的战利品去为威尔逊的计划作冒险式的赌博。日军的这种“克制”让毕德格等人相当失望。

日军没有攻陷北京,毕德格失去了给李鸿章“黄袍加身”的机会。随后李鸿章在清廷遭遇失势变故,先是被革职留任,又被褫夺了黄马褂。李鸿章正处在一生政治生涯中的最低谷。毕德格极力鼓舞这位垂头丧气的老上司,但始终没有向他透露拥其为帝的密谋。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庚子年。这一次,英国人和著名豪绅刘学询又试图给李鸿章“黄袍加身”。

刘学询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能文能武,亦官亦商。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刘学询怀抱着强烈的帝王梦四处奔走,与孙中山、康有为、李鸿章等人均有深度接触。他视自己为朱元璋、洪秀全一类人物,视孙中山等人为徐达、杨秀清。

此刻的刘学询,是两广总督李鸿章幕府里的当红幕僚。1900年夏,他给孙中山写信说,李鸿章因北方义和团运动,自己欲独立,想得到足下相助,请速来粤协同。

孙中山接到信后半信半疑,于当年6月初由日本抵达香港。李鸿章此刻,正受到刘学询和英国港督卜力的双重鼓动。此时的卜力,正怀揣着一种谋划,希望以两广为基地,在中国南方建立一个新政府。

李鸿章很有可能知道孙中山为何而来,甚至有学者推测,孙就是李授意请来的。对于这件事,为人谨慎的李鸿章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文字信息。

在北方,八国联军的进攻势如破竹。慈禧太后自知捅下了天大的娄子,李鸿章又一次成了她的救命稻草。一道道圣旨接踵而来催他北上,催他去为大清国善后。这一年,他已经77岁了,改朝换代做皇帝对风烛残年的他而言,也许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

李鸿章坐船北上。

盛夏的海风燥热,不适合体弱多病的老人。随从们不时提醒李鸿章回舱房休息,但他执意要在甲板上多坐一坐。77岁了,欣赏清帝国大好河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他已探听了英国人的立场,也了解了革命党人的目的和行动。但在那千年帝都之中,仍有许多他无法掌控的东西。这一次的北上,能给这个千疮百孔的老朽帝国带来平安吗?

1900年7月17日,李鸿章坐在轮船甲板上的藤椅里,半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各国领事都很支持李鸿章北上。李鸿章缓缓睁开眼睛,用一种顿挫的音调说了四个字:“舍我其谁?”

然而,李鸿章比谁都明白,日本调兵最速,英国助之,恐七八月间不保矣。

当问他有什么办法可让国家尽量减少损失时,李鸿章已是泪眼朦胧:“不能预料。唯有竭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去世。那敲钟的和尚预见了自己的死期,也预见了钟的末路。

————往期精彩回顾————

世界级文明:地中海文明的千年辉煌与深远影响

衣冠南渡:中华文明的延续与重生

庄惠之交:超俗的友谊与智慧的碰撞

西南联大:大师云集,群星闪耀,中国教育的传奇。

民国文人趣事,让你笑到捧腹。

法国瓷器博物馆3件中国青花瓷被盗,瓷器中的爱马仕:元青花。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18世纪的世界首富和珅。

盛极一时的大唐,为何因“钱袋子”走向衰落?盛世背后的财政危机。

从流失到回归:圆明园十二兽首的百年坎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