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重读金庸15——慕容博&萧远山:放不下恨的人,最终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有时候我们拼尽全力去恨一个人,到最后却发现,恨意早已成了自己给自己设的牢。金庸的《天龙八部》里就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有时候我们拼尽全力去恨一个人,到最后却发现,恨意早已成了自己给自己设的牢。

金庸的《天龙八部》里就有这样两个人,一个,是慕容博,一个,是萧远山,他们一个挑起江湖纷争,一个誓要血债血偿,一个躲在少林寺偷学武功,一个藏身暗处杀人留名;一个假死三十年,一个潜伏三十载,他们都以为自己走在复仇的路上,都以为自己是那个最痛、最该讨回公道的人。

可到头来才发现——他们恨错了人,也浪费了大半生。

01你以为你在复仇,其实是在逃避自己

慕容博是谁?姑苏慕容氏的当家,燕国皇室后裔,从小他便被灌输着“兴复大燕”的使命,仿若一个符号,而非一个普通之人。

他一手策划“雁门关惨案”,骗中原高手去杀萧远山一家。为什么?只因他想挑起辽宋大战,好让慕容家有机会复国。

他聪明、狠辣、算计极深,可偏偏没算到一件事:他这一生,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他假死,他躲藏,他偷学少林绝学,他不断布局……表面看似胸有成竹,实则根本未脱离“家族使命”这一束缚。

他恨的是谁?表面上,他恨的是时代不公、命运弄人,可本质上,他恨的是那个完不成任务、达不到期望的自己。

如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一生都活在父母的期望之中,有的人被社会标准所禁锢,有的人深陷“人设”难以自拔……我们努力地去恨外界、恨别人、恨命运,却从不敢承认:我们真正恨的,是那个无法摆脱他人目光的自己。

慕容博到最后才明白,所谓复国大业,不过是一场执念。而他的一生,都活成了这场执念的奴隶。

02你报复的不是仇人,而是最亲的人

萧远山呢?他本为辽国珊军总教头,武功颇强,家庭亦幸福。却无端遇雁门关被围杀,妻子亡故,儿子也被迫分离。

他恨!恨得理直气壮,恨得彻骨铭心。于是他潜入少林寺,苦练武功,暗中跟踪仇人,一个个杀掉。

他以为自己在复仇,在做一件悲壮而正确的事。可事实上呢,他亲手毁了儿子萧峰的人生。

萧峰本为丐帮帮主、武林盟主,是众人皆敬重的大英雄,不过却因萧远山一次次“杀人留名”、故意陷害,一步步被逼得被人称作“辽狗”、被视作“弑亲恶魔”,最终名声败坏,所有人都背离他。

萧远山口口声声说爱儿子,却从没问过萧峰想要什么。他只是把自己三十年的恨,加倍投射到了儿子身上。

这像不像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孩子,有些伴侣用“我为你好”的方式捆绑对方,有些朋友以“关心”为名不断干涉你的人生?

我们常常用爱的名义,去做恨的事。我们以为自己在保护最重要的人,其实只是在满足自己未被疗愈的创伤。

萧远山到少林寺展开大战的那一天,亲眼看见儿子被自己逼得走投无路,这时候才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这三十年,他报复的不是仇人,而是自己唯一的儿子。

03放不下恨的人,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慕容博与萧远山这两个死对头,最终在少林寺藏经阁相遇了。

两人打了三十年,争了三十年,恨了三十年……却发现自己早已活成了一样的人,他们都偏执、孤独、充满算计,他们都放弃了家庭、温暖、正常人的生活,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做“大事”,却从没真正快乐过。

如同现实当中,有些人和同事争斗了十年,最后发觉自己也变得爱计较、心胸狭窄了;有的人与对象争吵了大半辈子,到头来发觉自身变得刻薄冷漠,不再温柔了。

恨是一把双刃剑,你在挥向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早已鲜血淋漓。

慕容博和萧远山,一个为复国,一个为复仇,却双双迷失在执念里。

直到扫地僧出现,用一招“大彻大悟”点化他们——原来仇恨不是力量,放下才是。

04我们究竟还要被“恨”绑架多久,

读慕容博和萧远山的故事,很多人只觉得是江湖恩怨。

但你看深一点,这哪里只是武侠?这分明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现实困境:你是否也曾因为别人一句评价,耿耿于怀好多年?你是否也曾在某个关系里反复拉扯,不甘心放下?你是否也曾把“赢过某个人”当作目标,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恨,比爱容易得多。恨让人感觉自己正义、有力、有存在感,而放下恨,却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慕容博和萧远山用三十年时间才明白,他们恨的从来不是对方,而是那个被执念控制的自己。

现实中的我们呢,是否也要花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才肯醒悟?

金庸创作《天龙八部》时不仅叙写了武与侠,还刻画了人性深处的困境以及探寻出路之法。他在书里借佛家讲“贪嗔痴”,借人物讲“求不得”,借命运讲“放不下”。

但最终,他还是给了我们希望——哪怕如慕容博、萧远山这样罪孽深重的人,也有被点化、被解脱的可能。那你我呢,是否也愿意给自己一个放下的机会?

点亮“赞”,愿你放下该放下的,走出自己的“少林寺”。转发给那个需要释怀的人,或者,需要释怀的自己。

#再读金庸#武侠#天龙八部#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