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滨海县黄河故道边,薄雾还未散尽,盐城陈氏食品有限公司的非遗工坊里已响起沙沙声。陈华文正手持竹刮,小心翼翼地为刚出土的白首乌去皮,竹刃与块根接触的力道需拿捏精准 —— 过重会损失营养层,过轻则去不净粗皮。这个被当地人称为 "白人参" 的宝贝,在他手中经历着 "陈氏八法" 的第一道工序。作为省级非遗 "何首乌粉制作技艺" 的第四代传承人,同时也是年产值超 2000 万企业的掌舵人,陈华文用二十年时间,将祖辈传下的八道古法工序,打造成了横跨种植、加工、销售、文化传播的完整产业版图,让滨海白首乌这一黄河馈赠的 "仙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一、百年技艺的守正之道:从家族传承到省级非遗
1884 年,苏州阊门陈氏迁徙至滨海,在黄河故道边创办 "陈爹首乌坊",创始人陈必荣总结出 "洗、刮、切、磨、晃、吊、淀、晾" 的八道工序,即后世所称的 "陈氏八法"。这套凝聚着民间智慧的工艺,通过家族血缘代代相传,传到陈华文时已是第四代。"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祖父在月光下用石磨研磨首乌粉,那股清香能飘满整个巷子。" 陈华文轻抚非遗馆里陈列的百年石磨,眼中满是温情。
现居滨海县滨海港经济区的陈华文先生,作为“陈氏何首乌古法制作加工工艺及配方”的传承人,始终致力于该项目的传承与保护。2002年,时年26岁的他毅然放弃城市工作,返回家乡接手家族技艺传承重任。面对当时仍处于家庭式作坊生产阶段、设备简陋、销路有限的困境,他系统梳理“陈氏八法”的技艺细节,以文字和影像形式忠实记录每道工序的关键参数。例如,祖父常说“晃浆要八小时不停歇”,他便详细观测并记录每小时的搅拌频率与最佳温度;传统工艺强调“晾粉要看老天爷脸色”,他便持续比对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晾晒周期。通过长达三年的扎实整理,陈华文先生首次实现了对这一口头传承技艺的量化记录与系统总结,为后续的传承奠定了科学基础。为进一步推进该技艺的保护与发展,他于2002年6月组建成立“盐城陈氏食品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保护单位,并担任法人代表。
在滨海县农产品加工园的非遗工坊中,仍保留着部分承载百年技艺的传统工具:竹刮须选用特定毛竹制成,以自然弧度贴合掌心;石磨的磨盘取自黄河故道的天然砂岩,其纹理粗细历经数代匠人实践验证;吊浆所用的棉布则为本地手工织造的平纹布,兼具滤渣与存浆之效。这些传统器具与现代生产线相邻而置,形成一道贯通古今的活态技艺风景。
“竹刀刮皮可避免金属与首乌中蒽醌类物质发生反应,石磨低温研磨能有效保护活性成分不受高温破坏——这些都是传统制作中蕴含的自然智慧。”陈华文如此介绍这些仍在有限使用的老工具。尽管如今智能工厂已成为生产主力,这些传统工艺原理依然被尊重和延续。
2014年,“何首乌粉制作技艺(陈氏八法)”被列入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陈华文被认定为江苏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为该技艺最年轻的守护者。在申报材料中,他以系统详实的记录展现出这一技艺的完整脉络与当代实践。“非遗不是静止的标本,而应在生产中实现活态传承。”这句话既是陈华文常挂嘴边的理念,也是他二十年来坚守的传承之路。
二、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密码:当八法技艺遇见科技赋能
在滨海非遗工坊里,时间仿佛拥有双重流速:一边是竹刮轻蹭首乌的沙沙声,另一边是全自动封装机规律运行的轻嗡鸣。这看似矛盾的场景,恰恰诠释了“陈氏八法”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共生密码。
传统工艺不再是停留在纸面的“遗产”,而是获得了科技赋能的新生。石磨低温研磨的理念被转化应用于智能化控温粉碎机组,在保留活性成分的同时,实现精准高效的处理;祖辈总结的“晃浆八小时”节奏,经由动力学分析,优化为标准化参数控制的现代晃浆工艺,时间缩短七成,品质反而更加稳定。
但科技未曾吞噬传统。相反,它成为了传统智慧的“翻译者”和“放大镜”。通过光谱分析,证实了竹刀刮皮确实可有效避免蒽醌类物质反应;借助微生物控制技术,古人“看天晾粉”的经验被转化为恒温恒湿干燥系统中的精确数据。这一切,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益,更让传统技艺中蕴藏的科学价值变得可解读、可传播。
陈华文认为:“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刻每一个动作,而是理解背后的智慧,并用这个时代的方式让它继续发光。”如今,“陈氏八法”已发展成一套传统与现代并行的双轨系统:面向高端文化消费的传统工坊精品,与依托智能工厂生产的标准化商品并行不悖,各自满足不同需求,却共享同一套技艺灵魂。
传统与科技,在这片土地上早已不是对抗关系,而是彼此印证、共同进化的共生体。它们共同编写着一则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密码——非遗的生命力,正源于对过去的深刻尊重与对未来的大胆拥抱。
三、从田间到全球的产业版图:一株仙草的富民之路
站在黄河故道边的万亩首乌种植基地,陈华文指着田垄间的监测设备介绍:"每一株首乌都有电子档案,记录着生长周期、施肥记录和营养指标。" 这片由他主导建设的 GAP 标准化基地,如今已成为滨海白首乌产业的 "第一车间",也是他构建产业版图的根基所在。
滨海县作为 "中国白首乌之乡",产出的白首乌占全国产量的 95% 以上。但在 2010 年前后,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品种退化,当地首乌品质一度下滑。陈华文深知,优质原料是非遗技艺的基础,没有好的首乌,再好的工艺也难出精品。2012 年,他联合江苏农科院、扬州大学专家,启动了白首乌优良品种选育项目。经过八年努力,成功培育出 " 苏乌 1 号 " 等新品种,不仅抗病性强,有效成分含量更比传统品种提高 30% 以上。
为了推广标准化种植,陈华文创新推出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组建滨海首乌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农户提供 "三统一" 服务: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在他的带动下,首乌种植从零星散户发展到规模化经营,种植面积从 2002 年的不足百亩扩展到现在的 5000 多亩,带动 500 多户农户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87 户。
在加工环节,陈华文构建了完整的产品线矩阵,实现从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的全链条覆盖。目前公司已开发出三大系列 40 多种产品:基础系列包括首乌粉、首乌片;养生系列有首乌酒、首乌花茶;创新系列则包含首乌芝麻丸、首乌花生酥等休闲食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销售渠道的创新同样体现着陈华文的商业智慧。在线下,他建立了 "非遗体验店 + 商超专柜" 的终端网络;在线上,借助私域 "远方好物" 和电商直播拓展市场。暑期与南京审计大学合作的助农直播,单场销售额突破万元。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使滨海白首乌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盐阜" 牌首乌系列产品先后获得 "江苏名牌产品"" 盐城知名商标 " 等称号。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化建设。在陈华文的推动下,滨海白首乌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农产品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三项国家级认证的首乌品种。他主导制定的《滨海白首乌生产技术规程》(DB32/T 3563-2019),从种苗选育到采收加工均作出严格规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023 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2292 万元,生产的首乌产品获得长三角特色伴手礼、江苏特色好礼奖等多项荣誉,被央视购物频道评为 "国货优品"。
四、文化传承的活态实践:让非遗走进生活
"同学们看,这就是 ' 陈氏八法 ' 中的 ' 切' 工序,要切成厚薄均匀的饮片才能保证后续出粉品质。" 在滨海首乌非遗馆里,陈华文正给南京审计大学的学生们演示传统技艺。这座由他投资建设的 2000 平方米非遗馆,如今已成为传承白首乌文化的重要平台,每年接待参观者超万人次。
非遗馆分为三个功能区:文化展示区通过图文、实物和多媒体,讲述白首乌从唐代何田儿传说到现代产业的发展历程;技艺演示区定期举办 "陈氏八法" 展示,游客可以亲手体验磨浆、沉淀等工序;产品体验区则提供首乌食品试吃和养生咨询。"我们想让更多人了解,白首乌不仅是一种药材,更是承载着地方文化的活态遗产。" 陈华文介绍道,馆内收藏的老工具、历史文献,都是他多年来从民间收集的珍贵资料。
为了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陈华文采取了多种措施: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与滨海县博物馆合作开展 "本草拾遗" 活动;联合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建立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非遗研学活动。2025 年暑期,"遇见滨海" 实践团队通过直播推广首乌产品,吸引超 2000 名观众观看,既传播了非遗文化,又助力了产品销售。
在陈华文看来,非遗传承最好的方式是让它融入现代生活。为此,与博物馆研发了首乌系列冰淇淋。这种创新尝试,让古老的非遗技艺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守艺者的赤子之心
暮色中的非遗工坊,陈华文正在调试新引进的智能控温设备,屏幕上显示的参数却源自传统工艺的经验总结:"晾粉温度 25℃,湿度 55%,这些都是老祖宗用几代人的实践换来的智慧,不能丢。" 从 2002 年接手家族作坊,到如今构建起涵盖种植、加工、销售、文化传播的产业版图,陈华文用二十年时间诠释了何为 "守正创新"。
作为企业董事长,他让滨海白首乌从地方特产成长为年产值超 2000 万的特色产业,带动数百农户增收致富;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使 "陈氏八法" 从家族技艺升华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更广泛的传承发展。这两种身份在他身上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成就的有机整体 —— 产业发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撑,非遗传承则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文化灵魂。
"首乌的生长要三年扎根,非遗的传承更需要久久为功。" 陈华文的这句话道出了守艺者的心声。在他的规划中,未来五年将建设白首乌文化产业园,打造集种植体验、技艺展示、科普教育、产品研发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让这项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大活力。从黄河故道边的小小作坊,到走向世界的产业版图,陈华文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真正的非遗传承,既要守住传统的根脉,又要开出创新的花朵;真正的企业家情怀,既要创造经济价值,更要担当文化使命。
当最后一缕阳光洒在非遗馆的石磨上,那道道磨痕仿佛在诉说着传承的故事。陈华文的身影与百年工具、现代设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生动图景。在这片由黄河泥沙孕育的土地上,一位守艺者的赤子之心,正让千年仙草的传奇在新时代继续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