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7 日,小鹏在广州发布第二代 P7。入门价 21.98 万元,顶配 30.18 万元,四款车型全部带“Ultra”后缀——这在小鹏的字典里意味着“全系标配高阶智驾”。当同行还在把激光雷达当选配卖时,小鹏直接把三颗自研图灵芯片和 2250 TOPS 算力塞进全系,相当于宣布:智驾不再是顶配彩蛋,而是入门刚需。
从“长板”到“底板”
初代 P7 靠颜值和续航出圈,但智驾体验被芯片算力和软件进度拖了后腿。五年后,小鹏把曾经的短板直接做成底板:800V+5C 超充、820 km CLTC 续航、空气弹簧+DCC 连续可变阻尼,过去百万级才有的装备,现在 22 万就能打包带走。更关键的是,VLA 大模型上车后,车辆对复杂场景的决策更像“人”,而不是“规则机器”。在智能驾驶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小鹏用高算力+大模型打出差异化,也把行业门槛再抬高一级。
“全系 Ultra”是一种态度
行业里常见的打法是:低配拉低起售价,高配堆料赚利润。小鹏反其道而行,全系一个智驾规格,只是用电池大小、电机数量、鹏翼门做价格梯度。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用户不用在配置单里做算术题,品牌也省去“低配阉割”带来的口碑风险。坏处是利润更薄,但小鹏显然想先规模后利润——先把高阶智驾的“价格锚点”打下来,让用户心智里形成“22 万就能买到好智驾”的条件反射。轿跑市场需要新故事
国内纯电轿跑一直叫好不叫座:Model 3 销量见顶,蔚来 ET5 旅行版转而主打家用,极氪 007 靠性价比抢市场。P7 第二代选择在此时换代,其实是把“轿跑”这个词重新拉回技术赛道:不是为了造型牺牲空间,而是用 800V、空气悬架、3.7 秒破百和 33 米刹车距离告诉消费者——轿跑也可以很实用。当性能、续航、智驾、补能全部拉满时,设计反而成了锦上添花,而不是唯一卖点。
老车主被“宠”了一次
小鹏给初代 P7/P7i 车主的复购权益堪称“报复性”:电池终身质保、1 万置换补贴、1.5 万度电卡、5 万积分……总价值接近 3 万元。新能源时代,老车主常常被新技术“背刺”,小鹏这次用实打实的权益安抚了第一波支持者,也为品牌积累了口碑复利。毕竟,在 20-30 万市场,换购比例正快速上升,谁留住老用户,谁就赢得了下一轮竞赛的门票。
写在最后
全新 P7 没有颠覆性的造型,也没有“500 万以内最好”的豪言,它只是把智驾、性能、补能做到了同价位的水位线以上,再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当行业还在用“Pro、Max、Ultra”玩文字游戏时,小鹏直接用“全系 Ultra”告诉市场:高阶智驾就该是 20 万级轿车的标配,而不是奢侈品。至于消费者买不买账,十月的交付数据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