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杨元坚守南原五天后突围致南原失陷,被明朝以“偷生遁北”之罪处死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第二次派大军入侵李朝。如同第一次一样,万历皇帝派明军远征,帮助李朝抵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第二次派大军入侵李朝。如同第一次一样,万历皇帝派明军远征,帮助李朝抵抗日军,即丁酉再乱。

日本方面由宇喜多秀家出任总大将,参加壬辰之役的大名悉数登场。他们一个军团一个军团把兵力投送到李朝,截止七月,登陆的日军达到了165000之众。

而明朝苦于国土辽阔,千里迢迢调兵实在不是件轻松的事。直到七月,明军进入李朝的不到三万,其余的还在行军途中。连同驻屯李朝未曾回国的数千人,他们部署如下:麻贵率1.7万人驻汉城。杨元率辽东骑兵3000人,驻南原。陈愚衷率骑兵2000人,屯兵全州。吴惟忠率4000人进至忠州。茅国器率兵3000人屯星州,控制岛岭、秋风岭。

日军有十六万五,明军只有三万多人,硬拼是不现实的。总督邢玠的策略是由这些部队先守住战线,等在国内集齐第二波四万大军后,亲自统帅入朝。到那时,再由战略防守转入战略进攻。

六月,日军开始全面进攻。这次几年前大出风头的李朝水军也不灵了,从六月到七月的朝日一系列海战中,李朝水军在元均的带领下屡战屡败,损失几百艘舰船,数千名士兵。到了七月十四日的漆川梁海战,李朝水师干脆就全军覆没了,这一战打得水军将领元均、李亿祺、崔湖全部战死,制海权自此完全被日军占据。

邢玠

邢玠苦于兵力不足,只能让将士固守待援。可势头迅猛的日军也不是吃干饭的。八月初,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率领的日军左翼军团攻破朝军驻守的南海、光州等地,进抵南原地区。

宇喜多秀家的对手是杨元,曾在碧蹄馆李如松于危难,立下汗马功劳的抗倭名将杨元即将迎来他人生中最大的危机。

杨元手下有辽东骑兵3000人,还有李朝全罗兵使李福男的1000多人,另有一些帮助防守的民兵和义军,总兵力不超过5000人。日军人数大约是杨元的11倍。

如果南原是座易守难攻的城市,杨元或许还能整点花活出来。可偏偏不是,南原建在平原,城池既不高大,又无险可守。

这里顺便提一下李朝的城防水平,在那个年代,李朝的基建水平是比较落后的,导致相当比例的邑城不足以作为防御之用。

《明朝与朝鲜王朝地方城市及建筑规制比较研究》中提到,李朝邑城有80%的周长在三里以下(低于明代县城平均水平),且城防水平很差,柳成龙说“于筑城全无意思”,所以很难用于防御。

明朝文臣武将视李朝城防“如同儿戏”,倒是日本人在李朝建立的要塞,让他们赞不绝口。这种日式城堡的防御理念有别于中式城池,核心构造不是墙而是路,设计方针是延长攻击方在城防火力下的暴露时间。

打个比方,如果说中国城池的防御思路是划线,一道一道防线。那日本城堡的防御思路就是通过各种防御体系,把敌人引导到一个固定的路径上,之后逐渐消耗。主打一个给来犯之地添堵,该走的路,绝对不会让其省下。

所以在日本,城破才意味着艰苦攻城战的开始,而不是结束,这点与中式城池有很大区别。后来蔚山之战,明军就是在加藤清正修筑的这种城堡下吃了大亏。

那么李朝呢?李朝人的防守也不完全是那么差。邑城不行,他们的对策是在山中建筑山城防御,如柳馨远所言“我国邑残山多,故因有邑居、山城之异”。

杨元

也正因如此,李朝将领听闻日军打来,第一反应是放弃邑城,坚壁清野,携带百姓和物资转移到山城中,凭山势防御。南原的李朝将领也是如此,要求弃守南原,防守蛟龙山城。而在习惯于防守边城的明朝将领看来,放弃邑城而退守山城是不可理喻的。杨元断然拒绝,他抵达南原后,立即开始修缮城防工事,将城墙加厚一丈,城外的防马栅墙多数都凿出了射击孔,又将护城河挖深了一丈至两丈的深度。

虽说杨元已加强防御,训练士兵,挖掘护城河,但他数数手上的装备,实在笑不出来。整个南原城只有三门大炮,四个方向各架一门都不够,面对数万日军,怎么守?

不懂军事的人都能看出,南原是守不住的。无奈军令如山,硬着头皮也要守。

宇喜多秀家很清楚南原的战备,八月十二日,日军兵临城下。部下请示:总大将,从哪一面进攻?宇喜多秀家翻身上马:藤堂高虎、太田一吉攻南门;小西行长、宗义智、胁坂安治、竹中重利攻西门;加藤嘉明、岛津义弘攻北门;蜂须贺家政、毛利吉成、生驹一正攻东门。

围师必阙?不存在的,就是要用兵力优势把守军全歼在城内。

四门同时接敌,杨元额头直冒冷汗。他手下以骑兵为主,守城战发不上力,加上装备落后,人数不足,顿感捉襟见肘。眼看伤亡不断增多,想到全州与南原相距不远,杨元便派人突围,向全州守将陈愚衷求救。无奈陈愚衷兵力比杨元还少,只有骑兵两千人,确实是有心无力。

即使在这样的劣势下,杨元还是坚守了五天之久,应该说,已经不错了。

到了攻防战的第六天,护城河已被填平,不断开始有日军攻上城头。杨元清楚城陷在即,这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与城池共存亡;二、突围而走,保存有生力量。

杨元选择突围,他派人招呼李朝守将李福男等一起行动,但李福男拒绝了这个建议。杨元便杀出南门向汉城而走,城内的明将毛承先、朝将李福男率全体将士力战而死,南原失陷,日军屠城。

南原陷落引起了连锁反应,全州守将陈愚衷保存实力,弃城而走,日军随后长驱直入,全州、黄石山城、公州等地先后沦陷。日军直逼汉城,提督麻贵被迫召集分散在各地的守军在汉城集中以进行防御,完全打乱了之前的战略部署。

再说杨元,逃回汉城,杨元随即被逮捕,等待他的是军法的裁决。

杨元该当何罪呢?按《大明律》所载,“主将不固守,按律当斩”。杨元被押往辽阳,不久后斩首示众。

杨元之死令不少后人可惜,说他已抵抗到城陷结局已定才突围,斩首是不是有点过分。杨元为什么被处斩,总督邢玠在南原之战后上的《会参杨元、陈愚衷疏》,揭示了答案。

邢玠在这份奏疏中总结了南原之战失利的原因,他认为南原之败的主因不在杨元,而在于李朝军队。

按照作战规划,杨元率三千辽兵扼守城池,在南原之外,应当有李朝将领率兵驻扎,与南原互为屏障,构成一个防御体系。就是说,当初邢玠、杨镐、麻贵三人安排杨元前往南原驻守,是接受了李朝方面的建议。而且,也考虑到前方还有闲山岛的海上屏障与朝鲜都元帅权栗、都体察使李原翼所部李朝友军的相互支援。

闲山岛的李朝水师已在7月全军覆没,姑且不提。关键是日军逼近南原时,权栗、李原翼用兵如神,早就远远地往东避开了日军主力,没能牵制住日军向南原方向的进攻,也就没有给麻贵争取到调动兵力增援南原的时间。整个南原地区防御体系已崩塌,神仙来了都防不住。

杨元

杨元应该也是这么想的,李朝友军不动如山,其疾如风。这三千人顶了这么久,实在是够意思了。留得有用之身,戴罪立功不好吗?何苦毫无意义地死在那里?

不过邢玠不这么认为,败因归败因,守城归守城,这是两码事。如果因为守不住而不守,那休怪军法无情。

但古代法律弹性是非常大的。杨元之前屡立战功,也毕竟抵抗了五天,为什么不让他留着戴罪之身立功赎罪呢?

邢玠也给出了解释:一是杨元声称南原最少能守十天,“岂便五日遽陷”;二是邢玠怀疑杨元是否是真的力战到底了:“未至析骸易子,赤身出走,岂真矢尽力穷?”;第三,即使城池真的守不住了,“突围而出,触死而战,三千人未必俱死”。

杨元若能带着城内官兵一起突围,或许可以免死。但若只想着自己逃,拿部下性命不当性命。对不起,军法从事!杨元身上的光环不足以抵消他放弃战友的行为,被称为“不世出之名将”的杨元,就这样憋屈地死了。

至于另一名全州守将陈愚衷,那就更没话说了,先是拥兵不救,后是全师逃亡,被邢玠抓了反面典型,八月底被处斩于李朝。

万历皇帝对两人的定性,都是“偷生遁北”,御笔亲批,斩首示众。一个号令于辽阳,一个号令于李朝。

倒是李朝人没有忘记杨元,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南原之战时脚底抹油的体察使李元翼在平壤建武烈祠,祭祀石星、李如松、杨元、李如柏、张世爵,后又增加南兵将领骆尚志。此后李朝每年派官员致祭,一直持续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