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陆茴香育种的大米迎来丰收。记者苏华摄
每一份从农户手里收回来的稻种都要做好归类标注。赵世福摄
记者 阮萃
她不是农学家,却悉心照看着一座收藏了上万份稻种的基因库;她也不是探险家,却走遍了广西61个村落,在泥泞不堪的沼泽地里,执着地寻找濒临消失的野生稻。广西那山茴香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陆茴香,这位自称“稻谷猎人”的守护者,将十年光阴倾注于此,只为留住那些即将被时间带走的种子。
二十平方米的远古基因库
在陆茴香的产品展示厅一角,一块“远古种稻基因库”的标识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推开那扇普通的门,约20平方米的房间里,50个白色塑料桶整齐排列,里面存放着从广西各地收集而来的13700多份稻种亲本。
打开桶盖,牛皮纸包裹的稻穗被细心串起,每一包都详细记录着发现的时间与产地,仿佛一部部微缩的地方稻谷发展史。陆茴香介绍,这些稻种均由育种专家完成分类,为最大限度保存种子活性,这间房常年维持在16℃以下。
化身“猎人”寻远古种稻
为何那些几乎被岁月湮没的远古稻种和野生稻要被发掘出来?广西大学农牧产业发展研究院蔡中全博士给出了答案。野生稻虽然产量不高,却可能具备抗病、抗倒伏、米质香醇、口感出众等优良特征。若能将其基因融入现代稻种,有望培育出更加优质好吃的水稻品种。
于是,陆茴香与专家团队一拍即合,踏上了一段寻“稻”之旅。他们自称为“稻谷猎人”,驾着一辆旧面包车,穿梭于马山、大化、东兰等地的山川田野之间,叩访九旬老农,聆听那些几乎失传的稻作记忆。两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区8个县、18个乡镇、61个村落,在荒草丛中,打捞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基因踪迹。
转机出现在上林县白圩镇一片荒芜的沼泽。当时陆茴香为了寻找野生稻已经花费了一年的的时间,终于遇见了心中的野生稻。那片野生稻隐没在杂草与水泽之间,与环境中的水蛇、蚂蟥共存。纵然有些危险,但陆茴香没有犹豫,毅然踏入水中采集稻种。“那一刻,除了喜悦,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涌上心头——我要将这些珍稀稻种培育出美味的大米。”她回忆道。
五年一种,重新培育
收集只是开始,如何守护才是真正的挑战。13700多份稻种整理完成后,陆茴香决定建立一个真正的“稻种基因库”。这不仅是一个储存空间,更是一份为未来农业投下的“生命保险”。她和团队将稻种低温保存,并详细记录每一株稻的生长环境,让基因库既有“种子”,也有“故事”。
陆茴香所坚守的,远不止于保存。她决定花巨资再次投入:所有入库稻种每五年必须重新种植、更新样本。“种子也会‘沉睡’,失去活力就意味着某些基因的永久消失。”她曾带团队远赴海南,播种稻种,结果发现其中一份发芽率明显下降。“幸好我们及时发现,重新筛选健康种子补库。”她语气郑重,“这就像为稻种进行‘定期体检’,只有让它们在土地中重新生长,才能保持基因的鲜活。”
从一株野生稻的寻觅,到一座基因库的守望,陆茴香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她心中,那些静置于桶中的稻种,不仅是植物生命的密码,更是一场与远古文明的对话;每一次取样更新,都是为粮仓埋下一粒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