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孩子说话晚、表达不清,甚至对指令反应迟钝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赶紧补语言”。但在儿童康复领域,常有这样的建议: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不妨先从感统训练入手。这让不少家长感到困惑:语言问题为什么要绕到“感统” 上?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
语言不是孤立的“说话能力”语言发育看似只是“开口说话”,实则是大脑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再输出信息的复杂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基础,正是感觉统合能力。
感觉统合是指人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多种感官,接收外界信息,再由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最终做出反应的能力。比如,孩子听到妈妈说“把玩具捡起来”,需要听觉系统捕捉声音,大脑理解语义,同时本体觉和前庭觉协调身体动作,才能完成指令——这个简单的互动,就是感觉统合与语言配合的结果。
如果孩子存在感统失调,感官信息无法被大脑有效整合,语言发育自然会受影响。比如:
l前庭觉失调的孩子,可能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听清他人说话;
l触觉敏感的孩子,对外界刺激过度反应,容易因衣服标签摩擦、环境噪音等分心,无法专注于语言输入;
l本体觉不足的孩子,可能连舌头、嘴唇的精细动作都控制不好,导致发音含糊。
感统是语言的“地基”语言就像一座大楼,而感统能力是地基。如果地基不稳,直接去“盖楼”(练语言),往往事倍功半。
比如,有些孩子词汇量少、表达困难,并非不想说,而是大脑无法高效处理感官信息,导致“输入困难”。他们可能听不清细节(听觉辨别差),分不清“飞机” 和“飞鸡”;或者看不懂表情、手势(视觉统合弱),无法理解语境,自然难以积累语言素材。
还有些孩子能听懂指令,也认识不少词语,却迟迟不愿开口,可能是前庭觉或本体觉发育不足,导致身体控制不佳,说话时气息不稳、发音肌肉协调差,久而久之因“说不好”而抵触表达。
这就是为什么康复师常说:感统是语言发育的“底层逻辑”。先通过感统训练帮孩子打通感官与大脑的连接,让他们能更清晰地接收信息、更协调地控制身体,语言训练才能事半功倍。
感统训练能为语言“铺路”针对性的感统训练,可以从多个维度为语言发育扫清障碍:
l提升注意力:通过秋千、平衡木等前庭觉训练,帮助孩子过滤无关刺激,更专注地听、看、学;
l增强感官辨别力:触摸不同质地的物品(触觉训练)、分辨相似声音(听觉统合),让孩子更精准地接收信息;
l改善身体控制:攀爬、拍球等本体觉训练,能强化口腔肌肉协调性,为清晰发音打基础;
l建立安全感:感统训练中的互动游戏,能减少触觉敏感孩子的焦虑,让他们更愿意主动沟通。
举个例子:一个3岁孩子只会说单字,且对呼唤反应差。检查发现他前庭觉失调,总坐不住,听指令时像“没听到”。先通过滑梯、旋转木马等游戏强化前庭觉,2 个月后,孩子能坐稳听故事了,再介入语言训练,很快就学会了说短句。
给家长的实操建议如果孩子有语言发育迟缓的迹象,家长可以从这些感统小游戏入手,在家辅助训练:
l触觉游戏:用软毛刷轻刷孩子四肢,或让他们赤脚踩不同材质的垫子(毛毯、鹅卵石垫),每天 5 分钟;
l前庭觉游戏:抱着孩子玩 “飞机抱”(轻轻旋转),或让他们趴在地上,用手撑地“爬行追球”;
l本体觉游戏:玩 “抛接球”(从大球到小球)、跳格子,锻炼身体协调性。
需要注意的是,感统训练需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强度,避免过度刺激。如果孩子语言问题较明显,建议先找专业机构做感统和语言评估,再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