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林外史》的描绘中,范进这位老儒生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生活潦倒,却对科举考试情有独钟,从20岁开始,连续考了20多年,回回落榜,直到54岁那年,命运之神终于眷顾了他,一举中得举人,却也因此乐极生悲,陷入了疯癫状态。
直到老丈人胡屠户的一巴掌,才将他从疯狂的边缘拉回现实。那么,中个举人,为何能让范进如此失态?若将这份功名放到现代,你或许比他还要疯狂。
范进中举后,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变。曾经对他冷嘲热讽的老丈人胡屠户,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昔日的嫌弃到如今的奉承,甚至主动送钱送物,生怕巴结不上这位新晋的举人老爷。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波动,更是社会地位的深刻变迁。范进从此再也不用受气,他成了家中的顶梁柱,地位与日俱增。
不仅如此,范进还与素未谋面的富乡绅张氏结成了世交。张乡绅之前当过县令,听闻范进中举,立即前来结交,不仅送上白银五十两,还赠予一座豪宅,让其拎包入住。
范进初时还不好意思收下,但在张乡绅一番“世兄弟”的言辞之下,便“心安理得”接受了。这一举动,不仅让范进有了安身之所,更让他在当地名声大噪,成为众人巴结的对象。
随着范进中举的消息传开,各种礼物如潮水般涌来。珠宝、田产、铺面等等,应有尽有。范进从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之前饭都吃不饱,母亲和妻子都差点饿死,竟摇身一变成为拥有豪宅、仆从的阔老爷。他的妻子、母亲也从昔日的破衣烂衫,换上了金银财宝。
因为突然的暴富,天天大鱼大肉,很快范进母亲就去世了。其葬礼也因范进的中举而变得风光无限。原本可能因贫困而简陋的葬礼,如今却成了全城瞩目的盛事。
乡绅士族纷纷前来吊唁,连县太爷也亲自到场,整个葬礼耗资300两银子。要知道,几天前,范进可是饿得将家中唯一的老母鸡抱上街,换取一点粮食,毕竟家里好几天没米下锅了。
范进中举后人不仅意味着脱离了原本的阶层,跻身士族,更意味着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些利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权力的获得。后来,范进又中了进士,当了山东学道,放到今天相当于山东教育厅长,正三品职务。这样的成就,谁不羡慕呢?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历经千年,其影响力深远。而“举人”作为科举制中的一个重要阶层,其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从汉朝的察举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再到明清的乡试制度,“举人”始终都是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功名。
然而,科举之路并非坦途。要想成为举人,首先需要成为秀才,在当时也是很难的。通常一个县三年也只能产生十几个秀才,而秀才要想成为举人,更是难上加难,录取率仅为50:1。这样的竞争压力,让范进的屡试不中显得并不意外。
但正是这份艰难,让举人身份显得尤为珍贵。举人不仅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还在地方上拥有重要的影响力。回顾范进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中举是他命运的转折点。这场考试不仅决定了他个人的命运,更带来了丰厚的利益。
若将这份功名放到现代,恐怕也会让无数人趋之若鹜。然而,当我们为范进的“胜利”欢呼时,也不禁为他的命运感到悲哀。一生皆系于此,何尝不是一种无奈与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