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四年前上海车展上,那个站上特斯拉车顶维权的那位张女士吗?就是那个穿着印有“刹车失灵”T恤的女车主,当时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但谁都没想到,这场维权“马拉松”,她一跑就是四年,花了超过20万,最近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实质性的胜利!
北京大兴法院一审判决,要求特斯拉必须在十日内向张女士提供事故发生前30分钟的完整行车数据。
别看就是这么一句话,为了它,张女士可以说是倾尽所有,走了整整四年的弯路。
咱们来捋一捋她这四年是怎么过来的。
最初是2021年2月,张女士的特斯拉车子出事,她怀疑是刹车失灵,从此踏上了维权路。
2021年4月上海车展“车顶维权”事件,这一站让她全国闻名,但也让她付出了沉重代价。
因为这次行为,她被法院认定侵犯了特斯拉的名誉权,被判赔偿特斯拉17万元,这可以说是她维权路上最大的一笔直接支出。
在产品质量纠纷上硬碰硬,张女士感觉太难了,此后开始采用迂回战术,她发现问题的核心在于数据。
车子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有车载数据最清楚,但这数据牢牢掌握在特斯拉手里。
于是她转变策略,不再死磕“刹车有没有失灵”,而是告特斯拉“不给我完整数据”,她指出,连监管部门都责令特斯拉提供数据了,但特斯拉给的还是不完整的。
她通过不断上诉,终于在2025年9月16日法院支持了她的诉求,判决特斯拉必须交出完整数据。
这四年里,除了那17万名誉赔偿,还有巨额的律师费、诉讼费、鉴定费、交通住宿费等等,林林总总加起来,超过了20万元。
张女士这次的胜诉,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将是意义重大的一次,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车辆产生的海量数据究竟属于车主还是车企,一直存在模糊地带。
你想啊,现在的智能汽车就像个“轮子上的电脑”,它跑在路上,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海量数据。
但问题是这些数据都存在车企的服务器里,一旦出事,消费者想搞清楚真相,就像是在跟一个“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对手比赛,你手里没有任何筹码。
在此案之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车企必须向车主提供完整数据,此次法院的判决,为今后处理类似纠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
所以张女士这场官司,打的其实就是这个“数据掌控权”。
法院这次判决,等于明确告诉车企:车是车主的私有财产,产生的数据也跟车主密切相关,车主有知情权,车企不能藏着掖着。
所以张女士这次胜诉,也意味着消费者的知情权终于被看见了!这不只是张女士一个人的胜利,是给所有智能汽车车主开了个先例。
当然,这事儿依然没有结束。
张女士说了,拿到完整数据后,她下一步就是要去做专业的刹车鉴定,那场持续了四年的“刹车罗生门”真相,或许才能真正水落石出。
这场耗时四年的“拉锯战”,真的改写了大家对智能汽车维权的认知,它让我们看到,在技术壁垒面前,个人维权有多难,成本有多高。
但也让我们看到,只要坚持,用对方法,再厚的墙也能凿开一道缝。
这场官司,赢的不只是一份数据,更是对所有车企的一个警示:在智能时代,数据透明,才是对消费者最大的尊重。
此前法院此前判决张女士侵犯名誉权,赔偿特斯拉17万元,是针对她在车展上“车顶维权”的过激方式。
而此次在数据案中的胜诉,则是支持了她获取数据的核心诉求。这也提醒我们,合法的维权途径同样是有效且受保护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