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日本已经获得31次诺贝尔奖,曾经被嘲笑的“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计划将提前达成(附日本获奖全名单)

10月8日,2025年度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项颁布落幕,日本又增添了两名诺贝尔奖得主: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荣获化学奖,大阪大

10月8日,2025年度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项颁布落幕,日本又增添了两名诺贝尔奖得主: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荣获化学奖,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荣获生理学或医学奖。

截至2025年10月9日,日本获得的诺贝尔奖总数已攀升至31,获奖包括30人和1个组织。 其中,本世纪25年时间里,日本已经产生了22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获奖者。

这一数字令国际社会感叹不已,也使日本成为获得诺奖最多的非欧美国家。

日本诺贝尔奖的井喷现象,常被归功于2001年出台的“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 “日本要在50年里拿下30个诺贝尔奖”。

这一目标最初被许多人嘲笑为“狂妄”,甚至日本化学家野依良治(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也公开表示“简直可笑”。

日本新世纪的诺贝尔奖井喷,实际上来自上世纪一个特定时间段的积累。

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超过三分之二出生在二战结束前;八成以上的获奖者是在上世纪最后30年间做出获奖奠基性成果的。

所有这些获奖者都是在日本国内完成大学本科或专科学业的。他们几乎都是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进入国立或公立大学读书,大多在1964年日本举办东京奥运会前后进入顶尖国立综合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战后,在美国的推动下,日本1947年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开始用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取代以往的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

七所帝国大学被改造成为国立大学,虽然被称为国立大学,但实际上享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

1992年、2007年的卡耐基大学教师国际调查显示,七成左右的日本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更重视后者。在国立综合大学,这种“科研至上”的风气更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日本国立综合大学指导理工科学生开展研究的教师大都经历过二战,对科技竞争的残酷性和重要性有着深切的感悟。

这些导师人人都可说是拼命三郎,对科研选题的新颖性和科研数据的准确性要求非常严格。这种精神气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他们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