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大约从2022年开始,桂平从广西县域经济GDP数据排名中开始出现颓势,从“榜一大哥”的位置上跌落下来、到了今年的上半年,被黑马扶绥超越,滑至第三。
而身后的合浦和另一匹黑马藤县紧逼其后,如果说再过几年,桂平的排名继续滑落,也不是不可能。于是很多人说,桂平没落了。
其实,这样说是角度问题!
因为很多人光看整体排名,却没有认真看数据对比。要知道,桂平要是跟自己比的话,GDP数据是每年呈上升态势的,同时,增速也一直处在贵港地区市辖三区一县一市的前列。
只能说,桂平的增速赶不上那些超越自己的城市而已。
简单来说,桂平的定位,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桂平如今的定位让人看不透,给威记一种重农轻工,或者是被束缚于稳固“粮仓”作用,不敢放开手脚发展工业的感觉。同时,在农业和文旅上的稳固和投入上又没有下力气花功夫。最终就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说“农业兴市”把,乡镇村里很多水渠又有年久失修的感觉,今年春的旱情可见一斑;
说“旅游兴市”吧,桂平西山的没落,被“贵港西山”取代,大藤峡的旅游按兵不动,各处风景景点缺少必要的联动和整合等等。反正威记每次回去,看到的都是一成不变甚至是有种“陈旧破落”的感觉,真是可惜。
简单来说,桂平要重新崛起,怨天尤人没用,需要的是自身的振作和突破。因为,桂平自身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比如一镇一特色、一镇以特产;比如放眼广西,无论是人文历史资源,还是自然风景资源,桂平都是杠杠的!问题在于如何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为发展的动力!
桂平的困境,与其说是“没落”,不如说是转型期的阵痛。这座曾经领跑广西县域经济的城市,如今需要的不是对排名的焦虑,而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
比如,工业与农业并非单选题。桂平完全可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探索“农工融合”的新模式。比如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精深加工产业链——将优质的桂平荔枝、腐竹、罗秀米粉等特色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休闲食品,甚至打造区域品牌。同时,引入生态农业观光、研学体验等业态,让农田变成“车间”,也让农田变成“景区”。
或者按区域来发展,比如东区和北区,修建一座跨浔江大桥,借助“柳梧铁路”和江口港口,大力发展工业;西区和南区,借助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组建文旅走廊!
也就是说,文旅产业更需打破“单点思维”。西山、大藤峡、龙潭国家森林公园等资源,完全可以通过一条主题旅游线路串联起来,配套特色民宿、文化市集、非遗展演等沉浸式体验。与其纠结“桂平西山”还是“贵港西山”的名号之争,不如思考如何用现代营销讲好“太平天国起源地”“岭南佛国”等独特IP。
对于基础设施的短板必须正视。水渠修缮、道路升级、数字乡村建设等“隐形工程”,才是农业现代化的地基。而招商引资不能只盯着传统制造业,新能源、大健康等新兴产业或许更契合桂平的生态本底。例如利用大藤峡水利枢纽的绿电优势,布局低碳产业;或依托西山温泉、紫荆镇瑶族风情开发康养旅游。
“一镇一特色”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麻垌镇的荔枝、社坡镇的腐竹、金田镇的黄沙鳖……每个乡镇都有“拿手好戏”,但普遍单打独斗,缺乏统一策划和渠道赋能。若能搭建县域电商平台,整合物流体系,让特色产品走出广西,同时鼓励乡镇举办节庆活动(如荔枝文化节、农耕研学季),便能形成“特色产品+文旅引流”的良性循环。
桂平的症结,在于资源“散装”、定位模糊。只要敢于打破“粮仓”的单一标签,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用创新思维重组资源,这座千年古邑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差异化崛起之路——毕竟,真正的“黑马”,从来不是盲目追赶别人,而是重新定义赛道。
桂平加油!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威记,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