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声没有响起,东海却在暗流涌动。 苏岩礁,这块在浪花下沉默了二十年的礁盘,突然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韩方的抗议来得很急。 3月25日,他们指责中国“单方面改变现状”,理由是——中国在苏岩礁海域布置了三座巨型海上设施。 韩国媒体的标题极具挑衅意味:“中方已实现对离于岛的实际控制。” 离于岛?那是他们自己给苏岩礁取的名字。
这座礁盘,本应属于中国。 从江苏南通出海约150海里,越过崇明岛,再向东,是广阔的东海大陆架。 苏岩礁就在那里,孤立而醒目,距离中国的童岛132海里,比距离韩国济州岛还要近。 可讽刺的是,二十年前,这片海域的浮标已经插上了韩国国旗。
1987年,韩国偷偷立起航海浮标。 2001年,他们索性给苏岩礁取了个名字——“离于岛”。 名字背后,是主权宣示。 2003年,一座重达3600吨的钢构建筑稳稳“落脚”在礁盘上,韩方称它是“海洋科学基地”。 科学?不。那是一座军事与战略意义远大于科研的前哨。 2013年,韩国扩大防空识别区,把苏岩礁也画了进去。 一笔画下去,地图上,一段历史被擦掉。
而那时,我们沉默。 太多人以为“12海里领海”只算从大陆起。 太多人忘了,一座岛礁,一旦被认定为主权范围,就能衍生出整整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那是油气资源、渔场、航道的权力。 一个礁盘的得失,背后是国家战略的边界。
这些年,中国渔船在那片海域被驱赶、被罚款。 每一次交涉都像打在空中。 韩方说“那是我们的海”,语气笃定得像在讲事实。 我们知道不是,但“知道”不代表“掌握”。
直到今年春天,风向变了。 三座巨大的海上建筑出现在苏岩礁附近,形似养殖设施,实则是一种宣示。 框架式深远海网箱,单体水体容积9万立方米。 能抗十二级风浪,能供人员驻留。 更重要的是——它们围成了一个圈,把苏岩礁圈在中央。 那是一次安静但强有力的回击。
韩国人慌了。 韩联社连夜报道,指责中国“改变现状”。 可“现状”是谁造成的? 是谁在二十年前打下钢桩? 是谁用浮标宣布主权? 如今,只不过是原主回来而已。
东海的浪依旧拍打着那片礁盘。 钢构基地的阴影下,潮流交错,潜艇航迹与渔船的信号混在一起。 有时候我会想,一块礁盘为什么能让两个国家几十年较劲? 答案也许很简单——因为它能证明谁在真正掌握海洋。
有人说,中国这次行动是“养殖项目”,但海洋从来不只是渔场。 那是国防的外延,是能源的仓库,是战略的支点。 海洋权的争夺,不靠吵,靠存在。 你建,你测,你布设,那才叫主权的具象化。
迟了二十年,但至少没有再迟下去。 亡羊补牢,也得有勇气下海。 海上建筑已成现实,下一步或许该是命名。 “苏岩岛”,这个名字该回到它应有的国籍里。
因为“礁”是被遗忘的边界, “岛”才是被承认的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