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当萨姆·奥特曼在社交平台上宣布Sora视频生成App将引入"粒度化版权控制"时,硅谷与好莱坞之间那场持续数年的暗战,终于迎来一个耐人寻味的转折点。
这位曾经喊出"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电影导演"的AI狂热信徒,如今不得不承认:在版权法的铁笼面前,技术乌托邦的边界远比想象中更狭窄。
奥特曼宣布,Sora将从"选择退出"模式转向"选择加入"机制——这意味着,如果你想让AI生成一段漫威超级英雄的视频,不再是"先生成了再说,版权方不满意就删除",而是必须事先获得版权持有者的明确许可。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技术向产权的让步。但如果你仔细观察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会发现一个更残酷的真相:
当AI从实验室走向消费市场,那些曾经被承诺"技术赋能"的普通人,正在成为新规则体系下的失权者。
奥特曼被迫“跪下”的真相理解这次转向,需要先回到AI公司过去十年的行为模式。
硅谷有一套深入骨髓的信条: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快速行动,打破常规)。在这套逻辑下,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是跑赢监管,至于法律边界、伦理争议,都是"产品上线后再优化"的次要问题。OpenAI也不例外。
从GPT-3训练数据的版权争议,到DALL-E生成图像的肖像权纠纷,这家公司一直在践行"先部署,后道歉"的策略。
Sora最初采用的"选择退出"模式,本质上就是这种思维的延续:所有版权内容默认可以被AI学习和生成,除非版权方明确提出异议。这看起来很"民主"——毕竟,互联网早期不正是靠这种开放精神发展起来的吗?
但版权持有者不这么想。
Hollywood Reporter的报道揭示,OpenAI正面临多起版权相关的法律诉讼,这些案件的核心指控都指向同一个问题:AI公司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训练模型,并通过生成内容直接侵蚀原创者的商业利益。迪士尼、华纳、派拉蒙这些好莱坞巨头,不会容忍自己精心打造的IP被一个算法随意复制、变形、再分发。
法律诉讼带来的不仅是赔偿风险,更是商业模式的釜底抽薪。奥特曼在声明中坦承,OpenAI正在探索与版权方的分成机制——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如果不给好莱坞分一杯羹,Sora根本活不下去。
于是,"选择加入"模式应运而生。这不是技术进步,而是生存策略。
你以为的创作自由,实为巨头的“授权游戏”那么,什么是"粒度化版权控制"?
根据奥特曼的描述,这套系统允许版权持有者"更精确地管理角色生成的使用方式",包括完全禁止、限定使用场景,甚至指定可接受的创作边界。听起来很技术化,但本质上,这是一套:
让版权方重新掌控AI生成内容话语权的规训工具。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是漫威的死忠粉,想用Sora生成一段钢铁侠在日常生活中喝咖啡的视频。在旧规则下,你可以随意创作,除非漫威发现后要求删除。但在新规则下,你必须先通过系统检查——漫威可能设定了"钢铁侠只能出现在英雄主题场景"的边界,你的咖啡店创意直接被算法拦截。
这还不是最讽刺的。奥特曼用了一个颇具迷惑性的表述来描述这种生成行为:"互动粉丝小说"(Interactive Fan Fiction)。这个词试图将AI生成内容包装成粉丝文化的延续,仿佛这只是数字时代的同人创作。
但粉丝小说的核心精神是什么?是普通爱好者在版权边缘地带进行的非商业化、去中心化创作,是对官方叙事的解构与再创造。而Sora的"粒度化控制"恰恰相反——它通过技术手段,将粉丝的创作自由纳入版权方的授权体系,每一次生成都必须经过算法审查,每一个像素都在版权持有者的监控之下。
这不是粉丝文化的繁荣,而是粉丝创作的规训化。当AI本应打破精英垄断、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作者时,现实却是:技术成了版权巨头巩固垄断的新工具。
好莱坞将Sora变为“收租机器”更值得警惕的是版权方态度的微妙变化。
最初,好莱坞对AI生成内容的立场是全面抵制。编剧工会罢工时,其中一个核心诉求就是禁止AI参与剧本创作。但现在,奥特曼声称"许多版权方对这种互动形式感兴趣"——这意味着,部分版权持有者已经嗅到了新的商业机会。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无法阻止AI生成内容的浪潮,不如将其纳入自己的版权授权体系。通过"粒度化控制",版权方可以精准划定AI的使用边界,既保留了IP的核心价值,又能从用户的每一次生成中抽取分成。这种模式的天才之处在于:
它将AI从颠覆者变成了打工仔,让技术创新为传统产业的利益结构服务。
这让人想起音乐流媒体的往事。Spotify当年以"让音乐触手可及"的名义崛起,承诺打破唱片公司的垄断。结果呢?经过十几年的博弈,Spotify沦为唱片公司的分发渠道,每播放一首歌要向版权方支付70%的收入,自己常年亏损。如今OpenAI走的,会是同一条路吗?
从好莱坞的角度看,这是一场完美的反击战:他们不需要研发AI技术,不需要承担算力成本,只需要守住版权这道护城河,就能在AI时代重新定义游戏规则。技术公司负责创新,版权方负责收租——这或许就是AI商业化的终局。
Sora制造假视频,平台必须买单但版权问题只是Sora面临的困境之一。Bloomberg的报道指出,SoraApp的推出引发了误信息传播的广泛担忧。
当AI视频生成能力从专业工具变成消费级应用,任何人都能在几分钟内制造一段"拜登摔倒"、"马斯克宣布破产"的假视频。技术门槛的消失,意味着真相与谎言的边界也在崩塌。这不是杞人忧天——2024年美国大选期间,AI生成的政治深伪视频已经造成了实质性的社会影响。
面对这种风险,OpenAI不能再躲在"技术中立"的盾牌后面。过去,社交媒体平台可以辩称"我们只是工具,用户发什么内容不归我们管"。但在经历了数据丑闻、选举干预、仇恨言论传播之后,全球监管机构已经形成共识:
平台必须为其上生成的内容承担责任。
这也是为什么奥特曼强调会"处理边缘案例"——他知道,如果Sora成为误信息的温床,等待OpenAI的不仅是道德谴责,更是监管重锤。欧盟的《数字服务法案》已经明确规定,大型平台必须对非法内容承担审核责任,违规者将面临全球营收6%的罚款。
于是,OpenAI被迫扮演起"守门人"的角色:既要审核版权,又要过滤虚假信息,还要平衡用户的创作自由。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增加一层控制,就会流失一批追求自由创作的用户;每放松一次审核,就会引发新的法律与舆论风险。
技术中立性的神话彻底破产。当AI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平台就必须为算法生成的每一帧画面负责。这不是道德觉醒,而是权力与责任的必然绑定。
AI民主化,一场美丽的谎言回到最初的问题:当AI学会"尊重版权",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答案显而易见——不是那些被承诺"技术赋能"的普通人。
想象一个独立创作者,他想用Sora制作一部致敬经典电影的短片,融入自己对原作的理解与再创造。在旧世界里,这属于模糊的灰色地带:只要不商业化,版权方通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在"粒度化控制"的新秩序下,这种创作可能从一开始就被算法扼杀——系统检测到版权内容,自动拒绝生成,除非你能支付授权费用。
更荒诞的是,这笔授权费你可能根本付不起。好莱坞的IP授权向来是面向大企业的生意,动辄数十万美元的门槛,将独立创作者彻底排除在外。于是,AI时代的文化生产呈现出一种诡异的阶级分化:
有钱的大公司可以合法使用一切版权内容,普通人却连生成一段致敬视频的自由都被剥夺。
这与AI最初的承诺背道而驰。奥特曼曾说,OpenAI的使命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但当技术被版权法规训,当创作自由被算法审查,当文化生产的权力重新集中到少数版权巨头手中——这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强化垄断?
从某种意义上说,Sora的版权控制升级,标志着AI民主化叙事的一次重大溃败。技术本应是去中心化的力量,最终却沦为既有权力结构的执行工具。那些曾经相信"AI能让每个人成为创作者"的人,如今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更精密、更难以挑战的文化垄断体系。
普通人沦为真正的“炮灰”站在OpenAI的角度,这次妥协或许是无奈之举。
法律诉讼带来的风险正在累积,如果不能与版权方达成和解,Sora可能面临被迫下架的命运。而且,探索与版权方的分成机制,也是寻找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必经之路——毕竟,OpenAI烧掉的每一美元算力成本,都需要找到变现出口。
但这种妥协带来的问题可能比解决的更多。当用户发现自己的创作自由被层层限制,当独立创作者因为付不起授权费而放弃使用,Sora的用户基础还能维持吗?更何况,版权方的胃口是无止境的——今天是"粒度化控制",明天是不是要求更高的分成比例,后天是不是要干涉算法的训练数据?
这是一个经典的囚徒困境:
AI公司需要内容多样性来吸引用户,但内容多样性又受制于版权成本;版权方想从AI浪潮中分一杯羹,但过度控制又会扼杀技术创新的活力。
双方都在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却可能走向共同的损失。
而真正的输家,是那些被夹在中间的普通人。他们既无法像版权巨头那样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利益,也无法像AI公司那样通过技术迭代寻找出路。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曾经充满可能性的创作工具,变成又一个被权力与资本规训的封闭花园。
当萨姆·奥特曼宣布Sora将"尊重版权"时,他或许真的相信这是技术与法律和解的必要代价。但历史一次次证明,当技术向既有秩序妥协,失去的往往不仅是创新的空间,更是那些最初被承诺赋能的人们的希望。
AI时代的文化生产权力,正在重新洗牌。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能够定义"谁有权创作"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掌握资本、法律与话语权的那些人。
Sora改变了规则,但规则的制定者,依然是那些老面孔。
参考资料
1.TechCrunch《Sam Altman says Sora will add granular opt-in copyright controls》,2025年10月4日
2.Hollywood Reporter《OpenAI Movies TV Shows Lawsuits Legal Risk》,2025年10月
3.Bloomberg《OpenAI's Sora Video App Raises Risk for Rampant Misinformation》,2025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