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张居正:把自己活成孤勇者的明朝改革家,值不值?

张居正这人得多拧巴,才能一边被骂 “权倾朝野”,一边又被后世称为 “救明功臣”?总结他的一生,就是本矛盾的传奇剧本。23

张居正这人得多拧巴,才能一边被骂 “权倾朝野”,一边又被后世称为 “救明功臣”?总结他的一生,就是本矛盾的传奇剧本。

23 岁中进士那会儿,张居正跟刚入职场的愣头青没啥两样。出身耕读世家,祖上还跟着朱元璋打过天下,这种背景下长大的人,心里能没点抱负?他当时估计想着,凭着一腔热血,总能在官场干出点名堂。可现实狠狠打了他的脸 —— 刚入职就上奏疏痛批朝廷弊病,结果呢?嘉靖皇帝忙着炼丹修仙,根本没空搭理他。这事儿换作别人,可能就躺平了,但张居正偏不。

1554 年,才 29 岁的他突然以养病为由,回了江陵老家。真的是养病吗?任何一个正常人都看的出来,这更像是给自己的一次 “职场充电”。在老家的三年,他亲眼目睹了底层百姓的艰难:地主兼并土地,农民连饭都吃不上。这时候的张居正,心里有了新的认识 —— 要救天下,光靠热血可不行,得有实权!

重返官场的张居正,就像变了个人。以前锋芒毕露,现在学会了藏拙。在裕王府当老师时,他专心授课;高拱和徐阶斗得不可开交,他却在中间当起了 “老好人”。这一忍,就是 25 年!

说实话,这份隐忍,没几个人能做到。有人可能会问,他这 25 年都在等什么?等一个能让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1572 年,机会终于来了。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联合太后和大太监冯保,把首辅高拱赶下了台。48 岁的他,终于站到了权力的巅峰。这时候的张居正,不再是那个低调的 “老好人”。

他推行的考成法,说的直白点,就是古代版的 KPI 考核。六部官员办啥事都得记小本本,到期没完成的直接打板子、丢乌纱帽!这招确实狠,国库收入蹭蹭往上涨,但也把满朝文武得罪了个遍。经济上把田赋徭役全折成银子征收,动了不知多少地主豪强的根本,难怪有人在他回乡的路上,偷偷扔石头骂他 “张扒皮”。

重用戚继光、潘季驯,更能看出他的眼光。戚继光在北边打得蒙古骑兵不敢南下,潘季驯把黄河治理得服服帖帖,这些人的背后,都离不开张居正的支持。但他这一系列操作,也越过了明朝权力的边界 —— 朱元璋定下的六部直属皇帝的规矩。说白了,他就是想集中权力,好更快地推行改革,这想法本身有什么错?什么规定能做到事事周全,谁都不得罪?

可权力这东西,就像一把双刃剑。张居正用它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却也因此引来了无数的非议。他教万历皇帝节俭,自己却坐着三十二人抬的大轿;他推行新政得罪了太多人,死后自然墙倒众人推。万历皇帝翻脸比翻书还快,抄家、削爵,把张居正生前的荣耀全给毁了。

张居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他是个矛盾的综合体。要说他有理想、有抱负,想救大明于水火,实打实做的是真事,事实上也有起色;但他也贪恋权力,生活奢靡。他的改革确实让走下坡路的明朝出现了中兴气象,另一放角度上说,他越过权力边界的行为,也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现在回头看,张居正的一生,就像一场豪赌。他赌上了自己的名誉、地位,甚至家族的命运,只为实现心中的理想。他成功了吗?某种程度上算是吧。但值得吗?这恐怕就见仁见智了。我个人觉得人做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的彻底,所以我个人对他是认同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明朝的历史上,张居正这个名字,永远都无法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