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盐城滨海县的黄河故道旁,流传着一句古老谚语:"黄河泥沙埋仙草,千年首乌保长生"。这片由黄河冲积而成的盐碱土地,孕育着一种与唐代传奇紧密相连的神奇植物 —— 滨海白首乌。当我们翻开唐代文学家李翱的《何首乌录》,一个跨越千年的养生传奇缓缓展开:开元年间,体弱无子的何田儿因偶然发现两株交缠的藤蔓而重获生机,家族三代因此长寿,这种植物也因第三代传人 "何首乌" 之名而永载史册。今天,我们就循着这个充满东方哲学韵味的传说,探寻滨海白首乌背后的文化密码与生命智慧。
一、仙藤奇缘:何田儿的生命逆袭传奇
唐开元年间的一个暮春,顺州南河县(今河北邢台一带)的乡野间,58 岁的何田儿正踉跄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这位家资万贯的乡绅,本该尽享天伦之乐,却因自幼体弱多病,不仅须发早白如霜,更因不育而晚景凄凉。《何首乌录》记载他 "生而阉弱,年至五十八尚未娶妻生子,须发已白,行将就木",绝望之下,他常入深山寻访仙道,渴望能改变命运。
这一日,心事重重的何田儿在山野间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倒卧草丛。酒醒时分,已是月上中天,朦胧月色中,他猛然发现不远处的草地上,有两株藤蔓相距三尺有余,其苗蔓竟如情人相拥般交缠在一起,良久才缓缓分开,须臾又再度交合,如此反复三四次。"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而又交" 的奇特景象,让这位饱读诗书的乡绅惊叹不已,直觉告诉他这绝非寻常植物。
次日清晨,何田儿小心翼翼地挖掘出这两株植物的块根,只见其形状如拳,表皮褐黄,断面却呈现出温润的乳白色。他将这神秘块根带回家中,询问乡邻却无人识得。正当困惑之际,一位云游的山老到访,见此块根后抚须笑道:"子既无嗣,其藤乃异,此恐是神仙之药,何不服之?" 这番话点醒了何田儿,他当即研磨成末,每日清晨用温酒送服一钱。
奇迹在七天后悄然发生。原本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何田儿突然重拾生命活力,"七日而思人道";数月后,多年的顽疾竟不药而愈,身体变得强健有力;坚持服用一年后,不仅须发由白转黑,容颜也变得年轻红润。更令人欣喜的是,他成功娶妻成家,十年间接连生下数子,家族香火得以延续。有感于这神奇植物的馈赠,何田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 "能嗣",寓意能够传承子嗣。
这份生命的奇迹并未止步于此。何田儿让儿子何延秀继续服用这种草药,父子二人都活到了 160 岁高龄;延秀生子何首乌后,将这份养生秘方代代相传,何首乌本人也活了 130 多岁,子孙满堂。这个家族长寿的故事很快传遍乡里,人们为纪念这段传奇,便将这种植物以第三代传人 "何首乌" 的名字命名。后来人们才发现,当年何田儿发现的两株交缠藤蔓,实为雌雄异株的何首乌 —— 雄株苗色黄白,即后世所称的白首乌;雌株黄赤,便是赤首乌。
这段记载于《何首乌录》的传奇,不仅为中医药宝库增添了一味养生珍品,更留下了关于生命延续的东方智慧。而故事中那株能带来长寿福祉的白首乌,穿越千年时空,最终在黄海之滨的滨海县找到了最适宜生长的土壤。
二、大地馈赠:滨海为何首乌传说续写新篇
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流入海,在江苏滨海造就了一片独特的冲积平原。这片看似贫瘠的盐碱地,却因富含钾、镁、硒等微量元素,成为白首乌生长的 "天然温床"。当地农民常说:"黄河水甜,盐碱土香,首乌长在这里才叫仙根",这句俗语道出了滨海白首乌与地理环境的深厚渊源。
据《滨海县志》记载,早在清咸丰年间,当地农民就开始种植白首乌并加工成粉,作为珍贵礼品馈赠亲友。而民间传说则将这段历史追溯得更远:公元 1128 年黄河夺淮入海后,大量泥沙在滨海沉积,原本生长于黄土高原的何首乌种子被水流携带至此,在这片富钾偏碱的土壤中落地生根。《陈氏家谱》明确记载:"先(辈)自阊门至此(滨海),地荒脊甚,先无以为生,偶得首乌,先食之味苦略甘,然神清气爽,先以为可充饥,逐遗族人植之"。
这种偶然的落地,成就了一段延续千年的产业传奇。滨海独特的自然环境 —— 上淡下咸的水系特质、昼夜温差较大的海洋性气候、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共同造就了滨海白首乌超群的品质。现代检测数据显示,滨海白首乌的其中氨基酸含量高达 11.24mg/mL,包含 7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精氨酸含量更是人参的 1.6 倍。这些活性成分的组合,恰如《何首乌录》中记载的 "长筋益精,令人多子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 的功效描述。
滨海白首乌与传说中何田儿发现的 "交藤" 有着惊人的生物学吻合。据《何首乌录》描述:"其苗大如槁,本光泽,形如桃柳叶,其背偏独单,皆生不相对。有雌雄,雄者苗色黄白,雌者黄赤。其生相远,夜则苗蔓交,或隐化不见"。这段记载与滨海白首乌(萝藦科鹅绒藤属耳叶牛皮消)的植物学特征完全一致:其叶片对生呈心形,聚伞花序伞房状腋生,花冠白色,确实存在明显的雌雄异株现象。
更令人称奇的是,滨海地区至今保留着与何田儿传说相关的民俗印记。当地农民在采收白首乌时,仍遵循 "晴明日,兼雌雄采之" 的古训;加工过程中坚持使用竹刀或铜刀去皮,避免铁器接触导致有效成分流失,这与《何首乌录》"勿损皮,密器贮之" 的记载一脉相承。这些流传千年的传统,无声地诉说着滨海白首乌与何田儿传说的文化渊源。
三、非遗传承:陈氏八法锁住千年营养
在滨海首乌非遗馆的玻璃展柜里,一套泛黄的竹制工具静静陈列:竹刮、石磨、木筛、陶缸,这些看似简陋的器具,承载着一项延续两百多年的非遗技艺 ——"陈氏八法"。作为这项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盐城陈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华文常说:"何田儿的故事告诉我们,首乌的价值不仅在其本身,更在如何善待这份自然馈赠"。
清末光绪十年(1884 年),名医陈必荣在滨海创办了最早的首乌加工坊 ——"陈爹首乌坊",他在总结民间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创立了 "洗、刮、切、磨、晃、吊、淀、晾" 的八道工序,即后世所称的 "陈氏八法"。这套工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智慧:用黄河故道的活水清洗能去除泥沙而不损失水溶性成分;竹刀刮皮可避免金属与首乌中的蒽醌类物质发生反应;石磨低温研磨能防止高温破坏活性成分;自然沉淀则能实现精华与杂质的完美分离。
第一步 "选料" 便延续了何田儿辨识仙草的智慧,只选取直径 5-8 厘米的三年生块根,要求表皮光滑、无虫蛀,这与《何首乌录》"乘润以布帛拭去泥土,勿损皮" 的记载高度契合。在陈氏万亩 GAP 标准化基地,每株首乌都有电子档案,记录其生长周期和营养指标,确保原料品质稳定。
第二步 "提取" 是对古法的创造性转化。陈华文团队将传统的石磨研磨升级为 "低温梯度破壁萃取 + 超声辅助提取" 技术,在 40℃以下打破细胞壁,使总黄酮保留率从传统工艺的 60% 提升至 92.5%,磷脂类物质提取效率提高 40%。这项技术既保留了 "陈氏八法" 的精髓,又解决了何田儿时代无法克服的有效成分流失问题。
第三步 "制浆" 则攻克了首乌苦涩味的难题。通过生物酶解技术去除苦味物质,再以纳米微胶囊包埋技术锁住天然风味,使现代白首乌原浆既保持了传统功效,又拥有清甜适口的口感。这种创新让更多人能够接受这份养生珍品,正如何田儿当年将草药粉末融入日常饮食一般。
在滨海首乌非遗馆,游客可以亲手体验 "陈氏八法" 的关键工序。来自江苏的游客在体验后留言:"研磨首乌粉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千年文化的传承,从何田儿到现代传承人,这份匠心从未改变"。馆内还通过动画的方式重现了《何首乌录》记载的场景,让游客直观感受从唐代传说到现代产业的历史脉络。
这种活态传承的模式,让古老的制作技艺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如今,“何首乌粉制作技艺”已被正式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何首乌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也获评为江苏省省级非遗工坊。在传承中创新,陈氏食品依托该技艺开发的白首乌系列产品,凭借优良品质与文化内涵畅销全国。
更值得一提的是,滨海白首乌于201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于2012年被认定为江苏省地理标志产品,成为极少数同时拥有国家与省级双地标认证的特色农产品。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独特品质和产地特征的权威认可,更是对这段跨越千年的健康传承与现代振兴之路的最佳致敬。
四、生生不息:从救命仙草到富民产业
1939 年的大海啸过后,滨海境内一片荒芜,饥饿的灾民在废墟中发现,唯有白首乌顽强地从沙土中钻出。据老辈人回忆,正是依靠挖掘野生首乌充饥,许多人才熬过了那段艰难岁月。这段真实历史,恰似何田儿传说的现实重演,让 "仙草" 的称谓在滨海大地有了更厚重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滨海白首乌产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篇章。产业发展初期,当地仅有小规模零星种植,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白首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短短数十年间实现了从百亩零星种植到数万亩规模化生产的跨越式增长。
这一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1972 年至 1983 年间,农艺师李国华与县科协合作研究白首乌栽培技术,其《白首乌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1984 年,北京中医学院龚树生教授等通过实验证明,滨海白首乌是正品白首乌之一,为其药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代科学研究为古老传说提供了有力佐证。研究发现,滨海白首乌含有隔山消苷、牛皮消素、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等多种功效,这些正是何田儿家族长寿的科学注解。临床验证显示,以白首乌为主要原料的制剂对改善心血管亚健康状态有效率达 82%,这与《本草纲目》"养血益肝,固精益肾" 的记载不谋而合。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滨海白首乌正书写着新的传奇。陈氏食品采用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在黄河故道沿线建立万亩标准化基地,带动 500 户农户参与种植。目前,滨海白首乌产业年产值已达 2 亿元,预计五年内将突破 10 亿元,真正实现了从 "仙草" 到 "富民草" 的转变。
产业发展的同时,生态保护也同步推进。企业构建了 "种植 - 加工 - 养殖" 的生态循环链:首乌藤蔓作为青饲料提供给养殖户,粪便经处理后成为基地有机肥,实现资源零浪费。这种模式不仅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还使每亩用水量减少 30%,让黄河故道的生态环境越变越好。
每年暑假,滨海首乌非遗馆都会举办研学活动,孩子们在田间采挖首乌,在工坊体验古法制作,听传承人讲述何田儿的传说。来自南京的小学生李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原来何首乌不是长成人形的,但是它真的有神奇的力量,能让爷爷的血压变稳定,能让农民伯伯过上好日子"。
从唐代何田儿的偶然发现,到今天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从救命的草药,到富民的产业;从口耳相传的传说,到系统传承的非遗 —— 滨海白首乌的千年历程,恰如黄河故道的泥沙,层层积淀着自然的馈赠与人类的智慧。当我们品味那瓶温润的首乌原浆,尝到的不仅是草木的清香,更是一个民族对生命智慧的不懈追求。
在这片位于滨海县黄河故道旁的首乌种植园中,世代流传着人与自然相互滋养的故事。这段跨越千年的共生历程,揭示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善待,终将获得生命的丰厚回馈。
如今的滨海白首乌,早已超越了一味植物的自然属性。它是一座连贯古今的文化之桥,是一种健康理念的生动象征,更承载着“健康中国”愿景下的时代使命。在这片深受自然厚待的土地上,这株东方仙草的生命传奇,依然在持续生长、娓娓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