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小沈阳吓哭了!《象山发光事件》万圣节开吓,伪纪录太敢拍

“那东西发着白光,特别大!”预告里,小沈阳佝偻着后背喃喃自语,下一秒瞳孔骤然收缩——就这一个镜头,弹幕瞬间被“这还是演小

“那东西发着白光,特别大!”预告里,小沈阳佝偻着后背喃喃自语,下一秒瞳孔骤然收缩——就这一个镜头,弹幕瞬间被“这还是演小品的那个他吗”刷满了屏。10月31日万圣节上映的《象山发光事件》刚官宣定档,就凭着两件事彻底炸了场:一是小沈阳的颠覆性转型,二是内地少见的伪纪录片风格。#小沈阳惊悚转型#话题直接冲上热搜榜首,网友们更是急着留言:“万圣节组队看的名额,我先占一个!”

谁能想到啊,当年穿着苏格兰裙喊“这个可以有”的喜剧人,现在居然能用眼神把观众吓住?在《象山发光事件》里,小沈阳完全撕碎了“小品腔”的标签,演的是为了找真相近乎魔怔的张鹏。单看预告里的几个片段,全是藏不住的细节:说起十年前的事时,手会下意识攥紧袖口;走进深山里,后背一直佝偻着;口鼻流血时,连喘息都透着压抑;连说话的语调,都从以前的洪亮变成了低沉阴郁——哪儿还有半点儿往日的喜剧影子?

这转型可不是临时抱佛脚。听说为了贴合角色,他不光减重12斤,把脸颊饿得凹陷显憔悴,还特意去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状态,甚至在片场故意和剧组保持距离,就为了培养那种疏离感。有工作人员说,拍山洞戏份的时候,他入了戏太深,拍完都过去半小时了,手还在抖。这份较真,也让章子怡当年那句“没赵本山谁认识你”的质疑不攻自破,网友都说:“这状态简直像被角色夺舍了,根本认不出来是他!”

对比他早年在《大笑江湖》里的浮夸表演,这次的突破真能称得上“洗髓式演技”。预告里有段戏,他对着掉在地上的摄影机嘶吼“大头不是失踪的”,那种痛苦里掺着偏执的情绪,连影评人都提前预判:“这片子,会是他摆脱‘烂片王’标签的关键。”

要是说小沈阳是这部片的“定心丸”,那伪纪录片形式就是它的“惊魂利器”。作为内地银幕上少见的惊悚伪纪录作品,这部片把“真实感”玩到了极致——全程用手持摄影机跟着摄制组往象山深处走,镜头晃得特别有分寸:有时候因为奔跑晃得厉害,有时候因为惊吓突然卡顿,连演员下意识的喘息、树林里的风声都收得清清楚楚,那种沉浸感,跟《灵动:鬼影实录》简直一模一样。

预告里藏了好多这种“越想越怕”的细节:掉在地上的摄影机屏幕闪着雪花,定格的时间刚好是23分16秒,说不出的诡异;老乡提到象山有“迷魂凼”,话还没说完,就传来一阵莫名的嗡嗡声;等大伙儿走进山洞,镜头突然被一只手捂住,只留了条缝,能看见里面晃动的白光,再配上小沈阳压抑的呕吐声——恐惧感直接穿透屏幕。导演赵域说,为了追求真实,剧组全是实景拍摄,连山洞里的磁场异常,都是用特殊设备模拟出来的:“就是要让观众觉得,这不是电影,是真的失踪影像。”

这种手法跟超自然题材太搭了。就像《灵媒》用手电筒微光制造未知的恐惧,《象山发光事件》里的光影设计,堪称“中式恐怖范本”:树林里飘着的白光从不正面露脸,却靠演员的反应、地面的阴影把观众的想象放大;老乡说“这里经常有人走失”的方言台词,更给这诡异的氛围添了层民俗味儿。

定档在10月31日万圣节,这部片简直是“为这个档期量身定做”。这些年万圣节档早就不是情侣专属了,之前《鸳鸯楼・惊魂》就靠闺蜜观影团拿下4000万票房,而《象山发光事件》的“组团吓哭”属性,显然更对大家的胃口——既有伪纪录带来的集体沉浸感,还有反转不停的剧情钩子。

从目前放出来的物料看,剧情可比“超自然事件”复杂多了。表面上是张鹏带着摄制组追查十年前好友失踪的真相,实际上藏着好几层反转:他对山路过分熟悉的反常,当地人互相矛盾的证词,山洞里找到的石门素描画——这些细节都在暗示,“发光事件”可能是人为设计的骗局。豆瓣上提前看片的网友透露,影片后半段会彻底颠覆之前的认知:“本来以为是灵异片,结果是人性局,张鹏的身份才是最大的伏笔。”

这种“民俗+悬疑”的组合,刚好踩中了现在观众的喜好。就像《兴安岭猎人传说》靠民间故事出圈,《象山发光事件》里的“迷魂凼”传说、地戏表演片段,都让惊悚感多了层文化底蕴。现在已经有网友开始扒预告里的细节了:“海报上的手表指着2:15,跟十年前事发的时间刚好对上”,甚至还建了“推理群”,一起拆解线索。

现在#象山发光事件万圣节必看#话题已经攒了不少热度,好多人调侃:“得拉着闺蜜才敢看,毕竟小沈阳的眼神已经够吓人了。”等伪纪录镜头撕开象山的迷雾,等笑星蜕变成让人揪心的惊魂者,这个万圣节的影院,注定要被尖叫声填满。准备好捂眼睛的手,再带杯壮胆的奶茶,10月31日,一起去揭开那道白光背后的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