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啥你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意和别人起冲突?心理学答案扎心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餐厅的菜咸得发苦,却不愿意和服务员说句:“这个菜发苦,换一份吧。”而是默默的把把菜推到一边,不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餐厅的菜咸得发苦,却不愿意和服务员说句:“这个菜发苦,换一份吧。”而是默默的把把菜推到一边,不再吃上一口。

明明同事把该他做的任务推给你,你其实不想做,但怕拒绝后怎么怎么样,默默接过来加班。

明明邻居在楼道里抽烟让你觉得很烦,可你却把话咽回肚子里…

然后回家辗转反侧,一遍遍在脑海里重演当时的情景,懊恼自己为什么不敢开口。

别担心,不是你一个人这样。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也是这样的人。

有时候我甚至会想,是不是我敏感、事太多,为啥别人都没啥事,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呢?

因此,我们总是宁愿自己咽下委屈,也不敢轻易和别人发生冲突。表面上维持了和谐,内心却早已千疮百孔。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今天,就让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揭开这个扎心真相。

1、那个学会“听话”的孩子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孩子天生就知道如何做自己,直到他们学会如何取悦父母。”

这句话戳中太多人的泪点。

回想一下,小时候你是不是也听过这样的话?

“要听话才是好孩子”、“不许顶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这些话语像无形的刀,雕刻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在成长过程中,很多孩子慢慢明白:表达不同意见会失去爱,坚持自己会遭受惩罚,反抗会带来更大的痛苦。

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童年时期的互动模式会内化为我们的“内在小孩”。

如果小时候表达自我总是被压制,这个“内在小孩”就会一直活在我们心里,害怕冲突,害怕不被喜欢。

我有个朋友小琳,35岁的职场精英,却始终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直到我们一起回溯她的童年,她才恍然大悟。小时候,每次她与父亲意见不同,父亲就会沉默以对,几天不跟她说话。那种被冷暴力的痛苦,远胜过任何责骂。

于是她学会了闭嘴,学会了顺从,并把这种模式带到了成年后的所有关系中。

那个委屈自己的成年人背后,往往站着一个曾经因“不听话”而受罚的孩子。

2、你在害怕什么?

表面上看,我们是在避免冲突,实际上,我们是在逃避冲突背后可能带来的“灾难”。

① 害怕不被喜欢

“如果我说出真实想法,他们会不会讨厌我?”

这是最常见的恐惧。

人是社会性动物,被群体排斥在原始社会几乎等同于死亡。虽然现代社会不再如此,但我们的潜意识仍然保留着这种恐惧。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一针见血:“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渴望被欣赏。”为了这份欣赏和喜欢,我们不惜隐藏真实的自己。

② 害怕破坏关系

“万一我坚持己见,失去这段关系怎么办?”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我们都害怕因为冲突而失去重要的人。这种对关系破裂的恐惧,常常让我们选择沉默。

③ 害怕自己不够好

“也许真的是我错了,我不该这么计较...”

自卑的人更容易避免冲突,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值得被认真对待,不配得到更好的待遇。

④ 害怕情绪失控

有些人不是害怕对方失控,而是害怕自己失控。他们担心一旦打开情绪的闸门,积压的愤怒和委屈会像洪水一样泛滥,最终无法收场。

所有这些恐惧,都指向同一个核心,我们认为自己无法应对冲突后的结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承担冲突可能带来的损失。

3、讨好型人格

为了避免冲突,很多人发展出了“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人就像一直在玩“跷跷板”,总是把别人抬得高高的,把自己压得低低的。他们以为这样就能保持平衡,却不知道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不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纽曼指出,讨好型行为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

我们认为自己对别人的价值取决于能为他们做什么,而非我们本身是谁。

《被讨厌的勇气》中有一段话点明了问题的关键:“不想被人讨厌,这是我的课题。但别人是否讨厌我,那是别人的课题。”

事实是,嘴长在别人身上,你无法控制对方讨不讨厌你。

因此,学会把别人的课题还给别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功课。

当一味的忍让、积压的情绪,无法从你嘴里出来的时候,就会从身体其他地方出来。

你的身体会替你表达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因此,学会应对冲突至关重要。

4、如何学会“好好冲突”?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这种模式,学会健康地表达自己、处理冲突呢?

① 觉察自己的模式

下次你想回避冲突时,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在害怕什么?这个恐惧是真实的,还是童年的回声?

② 从小事开始练习

从风险较低的场景开始练习表达不同意见,比如在餐厅要求换一杯水,对推销员说“我不需要这个”。

③ 用“我”句式代替“你”句式

不说“你总是迟到,一点都不尊重我”,而说“当我等了很久,我感到有些不被尊重”。这样既表达了感受,又减少了对方的防御心理。

④ 接受不完美

不是每次沟通都会有完美结果,关系中的裂痕只要修复得当,反而会成为更深连接的契机。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最奇妙的悖论是,当我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时,我才能改变。”

冲突不是关系的杀手,虚伪才是。

真正健康的关系不是没有冲突,而是能够容纳并修复冲突。

当我们有勇气展示真实的自己,包括我们的不同意见和负面情绪时,我们才有可能建立真正深刻的关系。

所以,亲爱的,别再用委屈换取虚假的和平了。你值得被听见,被看见,被认真对待。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从你先对自己这样开始。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