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一直在坚持吃药,血糖还是不达标,这是为什么?”
这应该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疑问。就像王姨一样,每天雷打不动地吃着二甲双胍,不吃饭都得吃药的那种人,哪怕就出去一天,身上也得带着降糖药。可即便如此,她还是被并发症找上门来,皮肤痒的睡不着觉,经常觉得手脚麻木,医生说这都是周围神经病变惹的祸。
王姨实在搞不懂,自己明明这么努力地想要控制好病情,为何还是不行?
事实上,王姨的困惑并非个例。临床上很多糖友都像她一样,严格服药却仍控糖失败。因为糖尿病的管理从来不是吃药就万事大吉了,尤其是对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而言,缺少“黄金搭档”的配合,血糖很难真正稳定。
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降糖用药,虽然应用广泛,降糖作用显著,但也有明确的“天花板”。
1. 降糖效果有限
目前二甲双胍仍是糖尿病首选用药,但它仅适用于病情轻,病程短的糖友,随着病程延长,糖友的病情变复杂,血糖也就会更难控制,这时候只用二甲双胍,往往没办法再把血糖控制平稳。即便加量服用,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反倒会增加副作用风险。
2. 满足不了所有患者的需求
病程长的糖友,合并症也往往更多,肾脏、心脏、血管等靶器官的受损风险随之增加,对于这类患者,单纯服用二甲双胍也就没办法再满足要求了。因为二甲双胍仅有降糖效果,保护心肾、血管的功效远远比不上达格列净、度拉糖肽等新型降糖药。
除了二甲双胍本身的局限外,王姨的控糖失败,也暴露了单靠药物的3大短板。
1. 无法改善根源:糖尿病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而长期久坐、肌肉量减少、肥胖是主要诱因,二甲双胍虽能轻度改善抵抗,但无法替代运动对肌肉细胞的“激活”作用,缺乏运动时,肌肉无法有效摄取血糖,血糖同样会居高不下。
2. 难以应对血糖波动的诱因:饮食不规律、熬夜、压力大等因素会导致血糖波动,而药物仅能按固定剂量发挥作用,无法动态调整。
3. 无法阻止并发症的进展:糖尿病并发症不仅与血糖水平相关,还与氧化应激、血管炎症等多因素密切相关,缺乏运动时,身体抗氧化能力下降,血管损伤仍会悄然进展。
二、二甲双胍的“王炸组合”,完美搭配效果超级好!其实,临床研究早已证实,糖尿病管理需要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双管齐下。对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而言,运动更是最有效的“天然降糖药”,两者完美搭配,不仅降糖效果显著,还能帮助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运动的好处
对正在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来说,运动的好处远不止消耗热量。运动时,肌肉细胞会通过主动摄取葡萄糖,与二甲双胍形成互补,从源头上降低血糖。此外,运动还能进一步放大二甲双胍的胰岛素增敏作用,尤其适合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对于病程长的糖友来说,运动更是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与二甲双胍共同抑制血管炎症反应,减少神经、肾脏等靶器官的损伤,更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 运动时间选择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时间的选择也很有讲究。研究表明,餐后30-60分钟的运动效果最佳,此时血糖处于高峰,运动能快速消耗葡萄糖,避免餐后高血糖,而且效果可持续4-6小时。需要注意,服用二甲双胍片剂时,运动时间要避开药物作用高峰期,否则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建议用药后1小时再运动。
3. 最佳运动方式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于糖友来说,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就是最完美的组合,这样可以兼顾消耗血糖和增强肌肉。其中,有氧运动为主力,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有助消耗血糖,改善心肺功能;抗阻训练为辅,每周2-3次,如举哑铃、深蹲等,每次20-30分钟,能增加肌肉量,提升葡萄糖代谢能力,尤其适合中老年、肌肉量减少的患者。
4. 运动注意事项
运动虽好,但作为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也需特别注意,避免风险。
①预防低血糖:运动前测血糖,若血糖过低,禁止运动;运动中随身携带糖果,出现心慌、手抖等低血糖症状时,要立即补充;尤其要避免空腹运动,早晨运动前也应吃少量主食。
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肥胖、关节不好的患者,可从低强度运动开始(如散步、太极等),逐步增加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关节损伤。
③特殊情况暂停:出现感冒发烧、血糖失控、足部溃疡等情况时,需暂停运动,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恢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