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波罗的海上空,又一次划过北约的战机。 这片寒冷的海域,早已成了欧洲安全焦虑的投影。 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面积加起来不及一个省,却成了对俄对抗的最前哨。
他们的防空雷达几乎昼夜不歇,仿佛害怕一眨眼,东边的导弹就会穿云而来。 在苏联时代,这三国是红旗下的加盟共和国; 如今,他们挂上北约的旗帜,把自己变成了俄军导弹的“前排观众席”。
华沙也在躁动。 波兰,一度的苏联盟友,现在却是美国在东欧的最忠实“盾牌”。 过去三年,它花了近千亿美元引进美制F-35、韩制K2坦克、爱国者防空系统——一个中等国家,正试图把自己打造成东欧的军事堡垒。 可奇怪的是,越是武装到牙齿,越显得焦虑。
经济撑不起野心,波罗的海三国的军费却在年年飙升。 北约在他们的土地上部署多国混编营,英国的装甲车、德国的豹式坦克、美国的黑鹰直升机轮番演练。 每一次演习都像在对莫斯科大声喊话:我们在你家门口。 可真正能撑住这一切的,是北约背后的美元,而不是他们自己的财政。
外交上更是火药味十足。 立陶宛驱逐俄罗斯外交官时的那场发布会,记者提问被打断,主持人语气冷硬——“我们不怕威胁。” 拉脱维亚跟进,爱沙尼亚紧随。 仿佛整个波罗的海都在以强硬为荣。 可真要打起来,他们的国防部长却常常在北约会议上重复一句话:“希望盟友先动手。”
默克尔不再沉默了。 这位曾让欧洲靠俄气取暖的前总理,在退休之后突然开口——她说,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激进行为”,让对话机会彻底消失。 这是重话。 可回应来的不是反思,而是反咬。 波兰媒体痛骂她“让欧洲被俄罗斯能源绑架”,连她会说俄语都成了“罪状”。 真是讽刺,一个靠懂俄语来理解敌人的政治家,如今被指责太懂俄语。
如果时光能回到2021年,也许故事会不一样。 当时默克尔提出让欧盟直接与俄罗斯谈,试图稳住乌克兰边境的局势。 但立陶宛代表团第一个举手反对,波兰随即附议。 他们说,谈判是软弱,制裁才是正义。 于是,谈判桌被掀翻,战火在一年后燃起。 谁该负责?没人敢回答。
德国的能源政策固然让欧盟受制于俄气,但至少那时候的欧洲是温暖的、合作的。 如今欧洲冷得彻骨,却要花三倍的价格买美国液化天然气。 波罗的海的风更冷了,吹得旗帜猎猎,却吹不散恐惧。
美国的战略家当然满意。 他们看着波兰扩军,看着波罗的海三国添兵布阵,看着欧洲自己撕裂。 这场棋局,远比乌克兰的战线长得多。 而棋子,从来没有拒绝的权利。
我总觉得,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像是被推上赌桌的小国玩家。 他们以为站在强者身后就能安全,殊不知自己早已成了子弹的第一落点。 每一次他们高喊“对抗俄罗斯”的时候,背后传来的,是北约预算拨款的掌声。 热闹是有的,安全从未真正到来。
默克尔的那句反思,如今听来更像一句叹息: “有时候,欧洲失去的,不只是能源的依赖,而是独立思考的勇气。”
炮声未停,指责还在。 而波罗的海的浪,一次次拍打着同一片海岸—— 听起来,更像一场永远无法平息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