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作为一部经典著作,涵盖了《周易》与《易传》两部分内容。其中,《周易》成书于西周之前,包含六十四卦及其卦辞,最初的功能是占卜吉凶。后来,文人为《周易》添加注释,孔子及其弟子门客更是撰写了《十翼》,侧重于其中的易理阐释,最终合称为《易经》。而“易学”则是基于古人对天体运动变化的观测,总结出规律,并将其应用于万事万物的一门学问。
许多人常将“易学”与“易经”混为一谈,认为二者等同。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根本区别。易学一词虽可能源自《易经》文本,但《易经》并不等同于易学。这好比不能因为看到有尾巴的动物就认定它是猴子,猴子并不代表尾巴。严格来说,《易经》是易学体系中的一本应用书籍,早期的《周易》主要用于占卜,那时的占卜尚未形成严密的数理模型,这与后来的奇门遁甲、六爻等有所不同,主要受限于当时天文观测的精度。
在随后的几百年里,古人发现八卦可广泛应用于万事万物,六十四卦可用于描述事物的发展规律,于是突破了《周易》仅用于占卜的局限,将其中的易理进行了延伸,这便是“十翼”。孔子晚年钻研《易经》,达到了韦编三绝的程度,废寝忘食,仅作注的竹简便重达几十斤。他感慨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也正是由于“十翼”的加入,使得《易经》后来成为群经之首,被誉为华夏三大奇书之一。
易学内容的广泛性易学的内容远不止于《易经》的框架,但《易经》概括性地提出了易学的“象、数、理、占”四要素,并提出了易学的成立条件“与天地准”,还简要介绍了大衍之数与大衍筮法。总体而言,《易经》更侧重于易理的阐述,在之前和之后的书籍中,对易理阐述如此细致深入的并不多见。
《易经》的内容重在易理,而相对轻视易象中的天象(物象则颇为丰富)、易数、易占(那时的易占尚未形成数理结构,仅用蓍草占卜)。说它忽视了象与数,并非指内容中完全没有,实际上“十翼”中还有一些描述天象的内容,但可能由于后人不理解或未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导致文字注释全部从易理上阐述,从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道理。我们说过,“易象”和“易理”可以是无穷无尽的,任何人都可以就一件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得出自己的“易理”。于是,渐渐地,《易经》成为了易理书籍。其后,各种心怀不同目的的人对易理进行加工、改编,使得《易经》流传了数千年,直到当代,关于《易经》的解释依然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易学的发展现状到了近代,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光讲道理是没有实际用处的,含糊其辞、浮想联翩、自圆其说已经脱离了务实层面,毫无意义。在物质社会,道理无法产生科学,也无法制造出飞机大炮。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易经》,认为它除了造就一些老顽固、老夫子,满口之乎者也外,毫无用处。进而,大多数人开始反对“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认为它们代表了腐朽的糟粕文化,应该被放在博物馆仅供参观。反对者中不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博士、院士、高知分子。而拥护者虽然想极力辩解,但除了重复一些“老祖宗博大精深”、“易经对应万物规律”、“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等说辞外,也说不出什么实质性的道理。
这就是易学发展进入死胡同后的现状。脱离了“易象”和“易数”的“易理”,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这个世界仍然是物质主导的,落后就要挨打,没有人愿意听你之乎者也,也没有人愿意跟你去辩论“乾是马还是天”。久而久之,文化爱好者除了在小圈子自嗨外,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就像现代传统中医的尴尬地位一样。
易学的本质与研究范围《周易》只是易学中的一门应用册子,目的是为了卜测吉凶;《易经》则是侧重易理阐述的《周易》扩展版,它们都是易学中的一部分内容。易学的产生伴随着人类开始观察天体变化,始于天象历法,以易数记录,再将其规律推及万物,延伸易理。当古人掌握了象数理后,想依据规律进行推断吉凶,就产生了易占。易占是进入易学世界的敲门砖,凡是不会易占的人,不能说他懂易学。
易学的研究范围为太阳系,一切循环内的事物都是易学的研究领域。易学研究太阳系内天体的运动规律、地球上事物的发展规律,但无法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循环”,也不会去解释是什么力量使得天体之间产生了如此的运动形式。易学只解释循环存在之后的规律。
易象包括天象,天象始于运动。天象的一个应用是历法,但历法并不重视易象的阐述,只重视数的规律。易数包含自然数和规律数,自然数要求务实、严谨、唯一性、反复可测性;规律数则要求无限循环、不出循环轨道、自动补岁差。自然数的研究诞生了数学,数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中的很多世纪猜想,其答案就是自然数和规律数的组合。规律数多应用于现代的人体生物曲线、物体运动周期、经济周期、历史发展曲线等。
其中,易数是连接物质和精神的纽带,易占是进入易学世界的敲门砖。易象可以是无穷无尽的,而易数可能是唯一的,也可能是简单的几个,它有标准。易象和易数不分先后关系,它们是同时产生的,只有记录的先后关系。它们的主体都是人,脱离了人,易象和易数便没有存在的意义。
易象和易数的结合就产生了易理。凡是没有易象和易数支撑的易理,都是伪理。易理可用于指导社会人伦、指导人类繁衍生息、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易理是很重要的。但是,易理又是可以无穷无尽的,它没有标准可言,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易理,不能以对错来论,只能代表他个人的见解。自古以来的文人雅客就喜欢玩易理、辩论易理,争来争去都是为了虚名和利益。自古以来的文化从业者也都喜欢说文解字、咬文嚼字,肆意发挥自己的易理心得。从一定的角度来看,这毫无意义。
综上可见,易学的领域非常广泛,不是《易经》所能代表的。现代越来越多的人不承认传统中医来源于易学,其实这些人只是不承认传统中医跟《易经》有关,还是没有认清楚易学和《易经》的关系。不仅传统中医源于易学,一切循环内文化的产生都源于易学,现代科学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