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沉默的荣耀》吴石原型:左眼因刑失明,狱中留长遗书,有负妻子

吴石是《潜伏》里余则成的原型,也是《沉默的荣耀》里吴石的原型。他是中共安插在国民党内部的级别最高、最重要的间谍。1950

吴石是《潜伏》里余则成的原型,也是《沉默的荣耀》里吴石的原型。他是中共安插在国民党内部的级别最高、最重要的间谍。

1950年6月10日,随着蒋介石亲自签署的《总统宁高字390084号》死刑执行令的被颁发,吴石和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人在台北马场町一同英勇就义。

吴石的一生可以用“隐秘而伟大”来概括,而他的“隐秘而伟大”背后,则是两个字:大志。

吴石在国民党内职位已非常之高,他是国民党国防部副总参谋长,是蒋介石信赖的“吴次长”,能让这样的吴石坚持在台湾为中共提供情报的,也只有“大志”二字了。

吴石的大志建立在一个伟大的认知上,他坚持认为:腐败、无能的国民党不能救中国,他的大志便是“建立一个崭新的、强大的新中国”,他愿为此,付出所有!

真实的吴石是福建闽侯县螺洲乡(今福州仓山区螺洲镇)吴厝村人,他出身在一个寒儒之家。所谓“寒儒”,就是贫苦的读书人家庭。因自知家境贫寒,唯有读书能改变命运,吴石读书极其用功。

8岁时,吴石在母亲教导下学习,后由在乡公学任教的父亲吴国琬送入公学就读。12岁那年,吴石得以进入新式小学读书。

两年后,在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发育期,吴石考入福州开智学校。这里的老师多是有志青年,他们经常给学生讲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如何遭受列强欺凌、国家如何积贫积弱、帝制如何腐败、百姓如何在困危中……

吴石开眼界的同时,也逐渐树立起了靠求知报国的志向。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一开始那个想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他了,他有了更大的志向。

吴石故居

“立志”是读书的根本,此后的吴石学习上更加勤奋了,他的读书路也越发平顺。他先后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炮兵科、日本东京炮兵专科学校、日本陆军大学。而且,无论在哪个学校读书,他都能稳居第一。

1934年,自最后一个学校,即日本陆军大学毕业时,吴石的成绩依旧是全校第一名。中国学生拿了日本陆军大学的第一,这件事曾轰动了中日两国军界。

留学期间,因为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并广泛涉猎文武艺能,他被誉为“十二能之人”。被称为“留日学生中最有心得之一人”、“日本通”。

吴石曾在担任参谋本职外,在陆军大学任教,带学生时,一刻也不愿意闲着的他,还撰写了大量军事著作,包括:兵学辞典缀编》《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之研究》《孙子兵法解析》等著作。

其中《兵学辞典缀编》被誉为“最优良的军学参考书”,国民党军中不少高级将领曾受教于其门下。

全面抗战还未爆发之时,吴石就已经晋升为了陆军少将。可叹,才能卓绝的吴石,一开始并不受蒋介石特别器重。这与蒋介石本人喜欢重用嫡系,即老家浙江系、黄埔系有关。

抗战时期,吴石再次升职,任军令部第二厅第一处处长。武汉会战前后,蒋介石几乎每周都会亲自咨询他,他成为了蒋介石非常倚重的高级参谋。

蒋介石

1939年,吴石参与制定长沙会战,他制定的方案得到了众多前线将领的认可。第二年,吴石在韶关视察时,遇到了阔别20年的老友吴仲禧。吴仲禧是进步人士,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吴石开始接触和了解共产党,他的一生命运,也由此被改变。

吴仲禧经常与吴石通信,信中两人常交流进步思想。吴仲禧当时的职务是第四战区军务处长兼韶关警备司令,不巧的是,吴石在与他重逢后不久,也被调入第四战区担任该战区的军法执行监,两人共同在柳州共事。

正是在第四战区期间,吴石还偶然介入了一起外事事件,这一事件让他挽救了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的生命。

原来,当时国军在广西镇边县政府急电第四战区,说是抓获了一名“日本间谍”,请求处决。吴石觉得奇怪,就让他们将人送到自己这儿,经过确认,吴石才知:此人竟是越共领袖胡志明。

本就在吴仲禧影响下对共产党有好感的吴石,当然不会就这样直接处决胡志明。相反,他秉持共同抗日原则,对他以礼相待,并且还允许他常驻柳州。

他甚至还为胡志明的“大业”出了一把力,他积极促成越南各抗日力量在柳州组成越南民族同盟会,推动举办军政干部培训班,吸引众多越南青年参加。胡志明对吴石感激涕零。

胡志明与吴石

吴石从小在贫困中长大,他最见不得的,就是百姓受苦受难。在日军调集重兵围攻湘桂地区时,吴石亲眼看到贵黔公路难民流离、死伤枕藉,他多次电请国民党当局增援。可当时的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中央军和桂系矛盾深重,蒋介石的大半注意力全在剿灭共产党上,他自然不肯发一兵一卒。

吴石正是在这期间,彻底看透了国民党,他对国民党能不能救中国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他还因此在悲愤中大病了一场,病好后,内心无比痛苦的他辞去了参谋长的职务。

抗战末期,吴石转任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办公室主任。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暂时搁置的矛盾逐渐显现。吴石嗅到了内战的气息,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与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依据协定,上海由国民党负责,吴石头随部出任上海市政局局长。

此间,吴石频繁接触最新部署图表,他凭借深厚军事素养,掌握了迅速识别资料战略价值的能力。在上海期间,吴石所见的物价飞涨、民生凋敝现象,进一步刺激了他的神经,他更加意识到:国民党救不了中国,他开始倾向于革命。

吴石甚至发出了“国民党不亡天无理”的慨叹,这话甚至一度传到了蒋介石的耳中。蒋介石当然觉得这话刺耳无比,他特地找人查了吴石,但无果。

蒋介石此时当然查不出名堂,此时的吴石根本没有参与革命。吴石从国民党高级将领,到走上革命之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吴石一直是反共的;武汉会战时期,他接触了大量优秀的共产党员,包括周恩来、叶剑英等,他们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其好友吴仲禧也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

吴仲禧

吴石开始秘密收听解放区广播,且让儿子吴韶成协助记录。吴石并不掩饰自己的亲共倾向,对着邻居毛人凤也是表现亲共倾向。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兵力围攻中原地区,悍然发动内战。吴石气得直跺脚,他对蒋介石失望透顶。彻底心寒的吴石在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他主动和中共地下党取得了联系。

三个月后,吴石就开始替中共收集情报了。他还将好友吴仲禧引荐出任国防部监察官首席监察官,以助其更好地收集国民党情报。

1947年4月,在好友何遂的安排下,吴石来到了上海的锦江饭店。这个饭店的是党外“党员”董竹君创办,她和吴石一样也是对国民党失望透顶,继而转向革命。她所创办的饭店,长期是中共地下党接头的场所,她也在此资助了无数共产党员,其中就包括宋时轮将军等。

锦江饭店

吴石在锦江饭店与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刘晓会面了,这次会面,意味着吴石正式成为地下党。中共给他确定的工作原则是:“只蛰伏,不启用;待战时,见奇效”。

两个月后,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吴石利用多方关系源源不断地给中共传递情报。淮海战役关键时刻,吴石为了让吴仲禧打通与徐州高层的关系,以获取更有价值的情报,特地给了吴仲禧一封亲笔信,正是这封信,让吴仲禧直通了徐州剿总司令部。

打入司令部的吴仲禧,将徐州战线从东面海州至西边商丘的国民党部队番号、驻地、兵种等核心部署信息记录下来。随后,这些重要情报被送达组织。吴石得知消息后,松了一口气。

1948年底,吴石调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此间,他再次利用职务之便,巧妙将大量军事绝密档案,留在了福州、保存在戚公祠大殿内,并交给了解放军。

影视剧中的吴石

平津战役临近结束之际,蒋介石面对势如破竹的解放军,决定放弃淮河防线,他一面宣布隐退,令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一面假意和谈,实际却总揽军政大权,偷偷整合长江以北的残余军队,加紧部署长江防线。

这种关键时刻,解放军最需要的是确定渡江主攻方位。而主攻方位定然得选择防守最薄弱的区域,如何摸清哪些地方的防守最薄弱?吴石决定自己亲自出马。

为了收集情报,接下任务后的半个月内,吴石不顾上海、南京两地虎穴的巨大风险,每晚九点到次日凌晨三四点往返沪宁两地,秘密开展工作,终于摸清楚了具体。

这半个月里,吴石每天几乎都只能睡几个小时,他的精神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头痛是常有的事。可为了革命胜利,他管不了这许多。

1949年3月,吴石在何遂之子何康的寓所,亲手绘制出了绝密的《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这份绝密图纸,后来由何康送到了中共中央。

吴石手写公函

吴石提供的这份情报有多厉害?这么说吧,上面标注的部队番号细致到了团。如此详细的部署图,为解放军确定渡江战役主攻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快,因为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渡江战役打响。4月21日,在吴石提供的情报指引下,解放军百万雄师成功强渡长江。

蒋介石在战后发现了端倪,他发现解放军几乎完全沿着防守薄弱环节进攻。蒋介石心里直打鼓:这是内部有奸细啊,内部出了奸细。

蒋介石前往台湾前,吴石被蒋介石亲自委任为国防部参谋次长。此时的他非常纠结:究竟是留在大陆转赴解放区,还是前往台湾?思索再三后,他坚决表示:

“我为人民做的工作太少,现在还有机会,个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在两条路中,他选择了最难的那条路,这条路艰险重重,他也并未有太大的把握。做决定前,好友吴仲禧与他进行了深入谈话,见他去意已决,他安排自己的旧识、第四战区原副参谋长陈宝仓与他一同赴台。

走之前,吴石将自己的长子韶成、长女兰成留在大陆,而带上了夫人王碧奎、幼女学成、幼子健成赴台。这样做,吴石想了很多很多。骨肉分离,谁想啊!可为了革命,他只能如此选择。

吴石与妻子和儿子合影

解放台湾为重中之重,吴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组织将他的代号命名为了“密使一号”。

抵达台湾后,吴石迅速与中共再次取得了联系,他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了情报小组,为解放军渡海作战提供关键情报。他的小组核心成员主要是五人,除他自己之外,还有交通员朱枫、副官王正均、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总务处交际科科长、聂曦和陈宝仓。

为了传递情报,他们搭建了一条单向情报琏,情报琏的关键部署如下:每周六,在台北一家杂货铺做“生意”的朱枫,以吴太太的身份到吴公馆,取走吴石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的重要情报。这些情报,多是王正均、陈宝仓、聂曦等协助获取。

拿到情报后,朱枫将情报交给下属的特别交通员,经香港转华东局,最终送到北京,送到毛泽东的案前。此间,周恩来等一直秘密和他们联络。

截至1950年2月,吴石与朱枫在台共秘密会面七次。请看此间吴石交给朱枫的情报概况:

“《台湾岛各战略登陆点地理资料分析》《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舟山群岛及大小金门《海防前线阵地兵力、火器配备图》、台湾海军基地舰队部署、国民党东南区驻军番号及人员装备统计等绝密资料的微缩胶卷……”

这中间的每一份情报,都至关重要。具体有多重要,听听毛泽东在看了他传递过来的情报时,所赋的诗歌《赞密使一号》:“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可惜,因为情报网中一个关键人物的叛变,吴石终没能看见大陆的曙光。这个人,正是蔡孝乾。

蔡孝乾

蔡孝乾在1950年3月被逮捕,被捕后,国民党利用他好女色的特点,让与他私通且生有私生子的小姨子入狱对他进行劝说。蔡孝乾受不了小姨子的一哭二闹三上吊,选择了向国民党当局供出中东台湾地下党组织的全部人员名单。

名单中,赫然写着“吴次长”。

吴石被软禁后不久,就被逮捕入狱,并在狱中受到了严刑拷打。根据与他同住一个监狱的刘建修的回忆,他当时被凌虐得非常厉害。刘建修回忆说:

“4月初(被捕一个月后)的一天,保密局对吴石的审讯转为酷刑逼供。吴石被提出囚室,一直到天亮,也没见他回来。他的书堆在地板上,那本《中国文学史》封面有他毛笔字写的名字‘吴石’两字,字很端正。

第二天下午,门被打开,吴石被两个特务很粗暴地丢进来,那门又立刻关上。我上前查看,发现他被虐得很厉害。他躺在地板上不动,也不讲话,没有穿长裤,身上到处都是伤,皮肤是红的、紫的,没穿长裤的腿也肿得很大……有时候,因为被打得太厉害,他回到监狱是被抬进来,且因为疼痛只能躺着一动不动,并一直闭着眼发出呻吟声。”

从刘建修的回忆中可看出,吴石在审讯中受尽了折磨。从解密的档案资料可知,吴石在被关押的三个月十一天里,身心遭受了严重摧残,他的右眼在酷刑折磨下失明。因为知道自己不可能生还,所以,他在狱中利用《元赵文敏九歌书画册》封底空白处,以草书断续写下了遗书。

遗书中,吴石回顾了自己的生平,也感叹了自己“陷此悲境、不能自保其身”的痛苦,他还提到了自己的妻子王碧奎,坦言“30年夫妇……感觉有负于她。”提到自己的孩子们,他写道:

“幼子向在膝前,朝夕相伴,今春方入幼稚园,未及见其入学即遭此难。提及儿女,至为伤心。不知父子尚有见面之日否?思之不禁泪涔涔下矣。”

王碧奎

结尾处,他慨叹道:

“十余年来风尘仆仆,又因抗战八载以迄于今,戎马关山都无闲逸之境,致读书养性功夫,大大欠缺,而有今日失足。夫复何言,夫复何言!”

1950年3月4月间,随着对吴石等人的审讯的推进,他们的最终处理方案也提上了日程。

最初,负责主审理的蒋鼎文等向上级周至柔提交的判决是:吴石等四人从重判处但免于死刑。周至柔于6月7日将意见呈交蒋介石,蒋介石勃然大怒,很明显,蒋介石要他们死,而且是立即死。

根据后来公开的总统府档案,开庭前一天,蒋介石亲自签发的《总统宁高字390084号》死刑执行令,就已送达军法局。

根据《星岛日报》报道,宣判后,吴石等四人被告知:如有遗言,准许当场书写。吴石等都留了简短遗嘱。陈宝仓俯身写遗嘱的瞬间,还被镜头永远定格。

宣判后,陈宝仓俯身写遗嘱,吴石等在看他(摄于特别军事法庭前)

这张照片被拍下十分钟后,四人就由宪兵押登卡车。从军法局到台北马场町刑场需要15分钟车程,之所以选择如此近的刑场,当然也是出于“迅速处决他们”而做的考虑。

刑车一路经过上海路、南海路几个街区,路上不断有军民冒雨观看,看着雨中的军民,吴石对押解的士兵说道:

“台湾大陆都是一家人,这是血脉、民心。几十年后,我会回到故里的。”

这话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预言。

吴石

马场町是一个荒凉而空旷的坡地,日据时代,这里是处决犯人的场所。吴石等被宪兵搀扶下车,然后由左至右跪于刑场坡地。

吴石就义时,年56岁,朱枫就义时,年45岁,陈宝仓年50岁,年纪最轻的聂曦年仅33岁。

吴石

吴石牺牲后,香港《星岛日报》报道该事件时所用的标题是《吴石临刑前从容吟诗》,然而,诗歌内容却未报道。直到无数年后,他的家人才将他死前在狱中题写在遗书末尾的诗歌,公诸于众:

“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铁骨铮鸣,热血空悬。山河大志,日月不朽。”

可叹,吴石对自己的死未有怜惜,而只叹“大志”未遂。

1975年冬天,病重中的周恩来仍心念吴石,他临终前道:“我们绝不会忘记在台湾的老朋友,比如吴石将军……”

1994年,即吴石牺牲44年后,吴石的女儿吴学成从台湾捧回了父亲的遗骨,其幼子吴健成从美国捧回了母亲的遗骨。他们的遗骨被合葬于北京西山福田公墓。

吴石夫妇合葬墓

44年后,吴石当初的预言终于成真。吴石魂归故里后的第20年,一座无名英雄广场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拔地而起。这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纪念场地,旨在缅怀1949年前后我党秘密派往台湾的约1500位隐蔽战线英雄。

如今的我们,若前往该广场,将能一眼看到广场上四尊巨大的雕像,依次为聂、吴石、朱枫和陈宝仓(从右到左)。

纪念广场吴石等四人巨像

无名英雄广场纪念碑正身是英雄群体浮雕,背面则是花岗岩印刻的《无名英雄纪念碑铭》,铭文中的这段,大抵可概括吴石等英雄的心境:

“民族危急,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敌而求大同。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殁,人不知之,乃至殒后无名。”

然,吴石等的牺牲值得吗?答案也在铭文里:

“人有所忘,史有所轻。一统可期,民族将兴。肃之嘉石,沐手勒铭。噫我子孙,代代永旌。”

后记:吴石等的大志,终将实现,而后世子子孙孙,也将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并将他们的精神一代代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