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见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诞生

文丨吴刚到西安,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是我在“二八”年龄,看过电影《西安事变》后就有的愿望。这一愿望,终于在四十多年后的今

文丨吴刚

到西安,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是我在“二八”年龄,看过电影《西安事变》后就有的愿望。这一愿望,终于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如愿以偿了。我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电影《西安事变》是1981年拍摄的。该片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成荫执导,金安歌、辛静、王铁成等主演,于1981年上映。影片讲述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西安事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故事,曾获得1981年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等多项荣誉。

无疑电影对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从此以后,我时常在想,什么时候到西安事变之地去一趟呀,去实地看看西安事变发生地。阳光灿烂的一天,我随参观的人流,在导游的引导下走进了西安事变纪念馆,了却了多年魂牵梦绕的心愿。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纪念馆分为南北两块区域,北边为西安事变历史展厅,南边三栋古色古香的三层建筑为张学良公馆遗址。另外还有杨虎城止园,也是西安事变纪念馆的一部分,位于西安市青年路117号。它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和杨虎城将军的爱国事迹陈列为特色,展现了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杨虎城止园和张学良将军公馆两个旧址,都在老西安城内,相隔不远,三四公里的距离。除此之外,西安事变旧址还有华清池五间厅、兵谏亭、新城黄楼和西京招待所。这些地方都是西安事变的旧址,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地。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陕西省和西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我怀着无比崇敬之心参观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办公室、卧室以及西安事变中共代表团住所等场所。简朴的布置、珍贵的实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张学良公馆创建于1932年,公馆内主体建筑为三幢三层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式楼房,自东向西分别为东楼(A楼)、中楼(B楼)、西楼(C楼)。东楼和西楼外观一致,而中楼则采用了中式飞檐翘角,别具一格。东楼是机关楼,中楼是会客厅、会议室,张学良居室在西楼。公馆内的建筑极具民国风情,无论是复古的门窗还是精致的雕花,每栋楼都保留着历史的痕迹,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

我在女导游的引导下,先从左手边的平房里的展览开始参观游览,平房里的展览都是有关西安事变等相关历史的主题展。步入馆内,“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主题展览十三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展览共分“民族危急救亡兴起”、“统一战线三位一体”、“发动内战逼蒋抗日”、“和平解决扭转时局”、“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永远的纪念”六个单元,全方位展示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按照顺序依次参观游览,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实物,以及复原的场景,西安事变从酝酿、爆发到和平解决的全过程生动地展现在眼前。那些发黄的电文稿、见证历史的实物藏品,一份份珍贵的文献记录着事变前后各方势力的博弈与抉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关乎民族存亡的重大历史时刻。还有那些精心制作的模型,生动还原了当年重要的历史场景,仿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岁月。

参观完平房展览后,从后门出来,离得最近的就是东楼(A楼)。东楼在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博古)、叶剑英等先后入住该楼,协助解决西安事变。

参观完东楼后,我前往中楼(B楼),这里曾是公馆机要秘书、公馆侍卫副官办公之地及卫士住所。

参观完中楼后,我又到西楼(C楼),这里是张学良及其眷属的居住地,也是西安事变的酝酿、发生及和平谈判的重要场所之一。

参观完以上景点后,我又乘车三四公里路程到杨虎城止园别墅参观,导游向我解释说,当时为了表达停止内战,表示一致的抗日决心,改名为“止园”。杨虎城公馆是二层古楼,内部还陈设着杨虎城将军的遗物和西安事变的部分文件,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杨虎城和周恩来曾多次在二楼会议室商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相关事宜。在杨虎城公馆,将杨虎城将军爱国爱民、沉默枭雄的一生体现的淋漓尽致。

西安事变纪念馆,陈列了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党内形势和数不清的史实证物。从看过的电影、历史课本以及书窹上,我们只知道西安事变发生的梗概。而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一些不知道、从未.看到听说过的历史细节,比如:张学良年轻时就得到过孙中山的赏识,亲自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字赠给他。蒋介石对张学良也很重用。1928年东北易帜,张学良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促成中国形式上的统一,蒋介石借此巩固中央政权,张学良因此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1930年中原大战,张学良在关键时刻支持蒋介石,率东北军入关助蒋击败反蒋联军,成为蒋介石统一全国的关键助力。蒋介石曾考虑将张学良培养为接班人,并在日记中提及死后人事安排的试探性对话。同年,蒋介石与张学良在南京义结金兰,互换兰谱,视其为“同父异母的兄弟”。蒋介石对张学良的信任一度达到“毫无戒备”的程度。1936年西安事变前,蒋介石轻车简从赴西安,甚至由张学良安排住所及警戒部队。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前曾担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这一职位象征其在国民党内的高位。蒋介石虽对其发动事变不满,但事变最终促成国共合作抗日,客观上巩固了蒋介石的领导地位。

蒋介石对张学良既有兄弟情谊,又有政见分歧。张学良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但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引发张学良不满,最终导致西安事变。尽管如此,蒋介石仍以“兄弟”伦理为纽带,长期软禁张学良(从1936年直至1990年恢复自由),并为其提供优渥生活条件(如每年花费相当于一个团的军费)。

蒋介石对张学良的重用源于其在统一战争中的关键作用及兄弟伦理的维系,但政见分歧最终导致西安事变,成为两人关系的转折点。

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之前的两年时间内,我党为了停战和再次逐成国共合作,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毛主席、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多次致电蒋介石,数次亲笔书信,并登报发表号召,给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将军以及国民党67军军长王以哲,表示停战和国共合作一起抗日的念头。1936年初,我党还安排地下党员以张学良秘书的身份在东北军工作。可见,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前后的艰苦努力,是促成停战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力量,对扭转中国历史进程功不可没。

参观游览中,女导游始终没有闲着,用她那清脆的声音滔滔不绝地讲解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我洗耳恭听。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独立自主地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而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的局面,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新篇章。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包括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新城黄楼、西京招待所等旧址,我仔细参观每个场馆并认真阅读展品介绍、全神贯注地听导游讲解,用了4个小时。加上前往各旧址之间的交通时间,以及在华清池五间厅、兵谏亭的参观时间,整趟行程下来,我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

离开纪念馆时,我感慨万千。此次参观学习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它激励着我们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西安事变所凝聚的爱国、团结、担当的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本文作者简介:吴刚,曾用名吴绪承,湖北监利人,研究生学历,自由撰稿人。从军27载,海军上校军衔。行政正团级转业至地方公安局工作后,被公安部授予公安三级警监警衔。闲暇时笔耕不辍,创作消息、通讯、小说、散文、诗歌、随感等。数十年来,有3000余篇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等刊物发表,其中百余篇荣获军内外新闻奖、优秀征文奖。著有《海天壮歌》等多部文集。在部队和公安工作期间,先后七次荣立三等功。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