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竟然不只是鸦片?看看这些新的原因

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已经探讨了很多了,从浅层次看,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清政府禁止了英国的鸦片贸易;从深层次看,鸦片战争

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已经探讨了很多了,从浅层次看,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清政府禁止了英国的鸦片贸易;从深层次看,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清政府违背了当时的全球化的势头,想要继续闭关锁国。

其实,没落的封建王朝满清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之间并非是通过谁让一步的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从两国贸易中的冲突就可见一斑,在这背后隐藏的是在华西方商人的利益与悠久漫长的中国制度间的矛盾。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征税问题与官员索贿

关于征税与官员勒索这一点,是清政府与英国争论的重点,并且是长久以来的讨论重点。在外国人的历史书写中如此评价:

一个由来已久的永远滋长不息的争执,那就是决定在官定税额之外必须缴付多少的问题,而中国官吏的受贿与勒索的问题也由此成为外商恒久的谴责对象。

而此后,英国人也多次想要解决这个问题。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的目的之一就是“摆脱广州官吏强加于该口岸贸易的限制与勒索”,后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访华的目的之一也是这个。但是两位公使都没有成功解决这个问题。

马戛尔尼访华目的之一是为了贸易

问题没有解决,这让英国商人非常苦恼,他们继续上书给英国政府。英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是十分关照商人们的利益,因此在1831年英国政府致函两广总督李鸿宾,要求:

“不需缴付海关监督的巨额规费”,“向买办的通事索取的巨额规费应予停止”,“降低我国船只所负担的异常繁重的口岸税”,“英商直接缴纳关税,同时由阁下将这种税率表公布”

让英国商人如此苦恼的税费问题究竟是怎样的呢?其实总的来说,当时向外商征收的税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船钞:外商缴纳的船舶税。关于这种税收,清政府有着较为固定的标准,按照船只大小确定三个等级的收税标准,数量从数百两到一千余两不等,也是一种被外国人所承认的合法税收。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船只大小往往被官员扩大数倍,税收多出的一部分就进入了官员们的口袋了。

(2) 港钞:即船只的停泊费。其中包含“进口规礼”,“出口规礼”,“粮道捐”这三种是被外国人所承认的合法税收。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这三种之外的诸多名目的“港钞”,因此被认为是官员的一种勒索。

(3) 杂钞:即对于进出口货物为对象的收费。其中既包括清政府所规定的正税,也包括一些官员和钦差私自增加的费用,后来这部分费用被规定要上交国库,因此被外国人认为是合法的。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官员又强立名目,增加各种各样的杂费,并且数量极为庞大,甚至高达近百种,有时候加在一起,甚至都是正税的十倍乃至数十倍,被人认为是勒索也不为怪了。

(4) 行用:这部分费用是由行商征收,是按照进出口商品从量征收的一种附加税。早期是为了应付公共开支而设立的,后期是为了清偿行商所拖欠的债务而设立的。另外,这笔钱还被用来向官员打通关节。这部分费用也被外国人视为勒索。

因此从以上史实看,外国商人付出了大量金钱,但是这些金钱并非是成为了清政府的税费,而是进入了官员的私人钱包,并且这一部分私钱还远远大于税费。因此在海关的税负征收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营私舞弊的不合理的一面。因此当时外国历史学者对外国商人的斗争评价为:

外国人展开斗争,并不是针对合法的收费,而是为了反对非法的勒索。

负责中外贸易的广东十三行的景象

其实清政府对于官员私下的“小动作”还是有所耳闻的,在19世纪30年代的时候,道光皇帝也想过要整顿海关,但是往往都是不了了之。因此广东海关问题也成为了中英之间的矛盾冲突的重点。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针对这种情况,英国以及其他西方商人也有自己的应对措施。一是进行明目张胆的走私;二是向各国政府呼吁以政治交涉甚至是武力干涉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二、司法问题

这是一个被人较少提起的,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在中英之间的司法问题。这个问题在后来演化为外国拥有自身的司法特权即治外法权,那么在这以前的情形是怎么样的?

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贸易,势必会引发包括商人、水手、民众之间的冲突。在当时,中国政府对于一般的民事纠纷都不予理会,如在1808年清政府下谕:

所有其他案例,依律属情节较轻,故不必抵命者,罪犯应遣送回国,由其国知罪。

但是当面对命案时,清政府依然坚持了自身的司法管辖权,这一点明明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引发了英国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英国臣民无论在远东何处都收到英国法律的保护”。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已经有了多次外国人在华犯下命案被清政府依律处决的事件发生,其中包括外国人杀死华人的案件,也包括外国人杀死外国人的案件。这引起了西方的不满,因为他们觉得清政府“一命偿一命”的判案方式是粗暴并且不能被人所接受的。

然而不得不说,清政府的做法是完全没有争议的,他国人民在别国就应当遵守当地法律。但是当时英国人已经形成了一种殖民时代的大英帝国的思想,他们在他国依然运用英国法律保护自身,对于东方各国的司法管辖权采取一种蔑视与规避的态度。

清代官员判案图

双方的冲突点在于,英国人认为中国法律有重大弊端,主要表现在:

中国法律强调“一命偿一命”的原则,要求命案有人抵命,不区分过失杀人与谋杀;中国司法过程过于残忍,喜欢运用酷刑,充满腐败。

英国人认为这都是极为不公正的。

不得不说,清政府确实存在英国人所说的这些问题,另外,官员本身处事方式的不同也或多或少加深了英国人感觉司法过严过宽的印象。但是实际情况中,往往是英国人想办法规避法律,甚至想要酝酿实施治外法权。

例如说在1784年的“休斯夫人号”杀案人中,英国人仗着自己都是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的形象,往往是集体行动,然后集体藏匿,让清政府难辨谁是谁;并且英国人依仗着自身船坚炮利,悍而拘捕,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往往都是中国的司法权受到侵害,无法实施。

而此时,英国人还在酝酿着实施治外法权。如1833年,斯当东就在英国议会中提议建立一个英国海事法庭,专门针对对华法律问题,赋予其权限可以审判英国人在华犯下的凶杀案。后英王发布训令:

在广州或在广州港附近的任何英国船上设立一个具有刑事和还是管辖权的法庭。

后来,这个法庭又继续扩充,组成了一支由1名指挥官和10名海员组成的警察队伍,并由义律掌控,成为了义律对抗林则徐的武器之一。

因此,这个法庭是中英长期法律冲突的一个结果。它深刻地反应了英国人在殖民主义思想下的霸道与无耻,同时也是中英冲突的一个剪影。

英国人义律

三、鸦片问题

导致中英之间最终决裂的还是鸦片问题。在鸦片战争前,除了少量洋商之外,几乎所有的在华洋商都参与了鸦片贸易。鸦片成为了英国政府的巨额收入之一,同时有效地平衡了英国政府的对华贸易,维持了丝、茶、鸦片之间的贸易三角。但是随着鸦片贸易的逐渐扩大,英国与清朝之间的摩擦也逐渐变大。

在中国,因为鸦片问题,中国大量白银外流,恶化了中国的货币市场,出现了“银贵钱贱”的局面,国家经济大受破坏;同时鸦片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因此在黄爵滋的《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黄爵滋提出以死刑来禁止人吸鸦片,同时皇帝也派出了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沉迷于吸鸦片的人

在英国,也引发了一场有关鸦片贸易的争论,争论的主角分别是传教士与鸦片商人。传教士坚决反对鸦片,认为英国人贩卖鸦片违背教义,是一种道德低下的状态,有违背英国的光荣,认为英国应该与中国保持一种正确且有尊严的关系。鸦片商人诡辩说鸦片并非是毒品,而是一种药物。在英国,反对鸦片贸易的声浪一时喧嚣尘上。

因此,买卖鸦片问题同时引发了中英两国之间的国内大争论,也引发了中国的禁烟运动,这一运动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也拉开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帷幕。

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

四、总结

表面上看,不论是官员索贿,个别案件,鸦片走私都是小问题,但是这背后涉及的是中英之间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冲突,这更是封建王朝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

因此中英之间的激烈交锋,其实早就开始了,鸦片战争也是交锋到了极端才最终引发了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军事冲突,此后外国人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逐渐渗透中国,并逐渐侵害中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权力。

因此我们看鸦片战争,不能单单从单一的视角去看,而应该多方面,多视角去看这一场战争,最终也能得出更加理性,更加有益的认识。

参考文献:《近百年中国政治史》,《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史料汇编》,《马戛尔尼访华记》等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