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松骨峰,那座用牙齿咬住的阵地! 一个排和美军血战到底的惊人真相

今天聊一场硬仗,一帮硬汉。1950年11月底,朝鲜,长津湖地区,零下40度,能冻掉耳朵。但比天气更冷的,是枪口。美军王牌

今天聊一场硬仗,一帮硬汉。

1950年11月底,朝鲜,长津湖地区,零下40度,能冻掉耳朵。

但比天气更冷的,是枪口。

美军王牌部队——陆军第二师,正拼命南逃。

他们被打懵了,只想快点溜回后方。

而他们逃跑的必经之路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头,“松骨峰”。

我们的主角,就是奉命抢占并死守这个山头的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的战士们。

带队的是连长戴如义和指导员杨少成。

抢时间!用两条腿堵住四个轮子

任务简单粗暴:用最快速度冲上松骨峰,堵住敌人!

那时候,美军坐着汽车、坦克跑,我们的战士全靠两条腿。

但就是这双腿,跑出了奇迹。

他们连夜急行军,抢在敌人前面,一脚踏上了这个光秃秃的、海拔只有200多米的小山头。

上去一看,心凉了半截。

这地方没啥掩体,就是个“馒头包”,易攻难守。

但没时间犹豫了,远处已经尘土飞扬,敌人的大队人马来了。

连长戴如义扯着嗓子喊:“同志们,就是钉,也要把老子们钉死在这山上!一步不能退!”

战士们二话不说,抡起工兵锹就开始挖简易工事。

手冻僵了,虎口震裂了,没人吭声。

他们知道,接下来,将是炼狱。

钢铁暴雨,他们把山打成了筛子

上午刚过,敌人就到了。

一看退路被堵,美军急眼了。

坦克炮、重炮、飞机炸弹,像不要钱似的往这个小山头上砸。

瞬间,松骨峰被火光和浓烟吞没,泥土石块被炸得翻了好几遍。

很多战士没来得及打出一枪,就牺牲在炮火下。

炮火一停,黑压压的美军步兵就上来了。

他们认为,经过这番“钢铁洗礼”,山上不可能再有活物。

但他们错了。

当敌人靠近到几十米时,我们的阵地上突然响起了步枪、机枪的怒吼,手榴弹像冰雹一样砸下去!

美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击打懵了,连滚带爬地退了下去。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

敌人的进攻潮水般涌来,又在3连战士顽强的阻击下退去。

阵地前,堆满了敌人的尸体。我们的伤亡也在急剧增加,弹药快打光了。

肉搏!用刺刀、枪托、牙齿守卫的阵地

最惨烈的阶段到了。

弹药所剩无几,敌人又冲了上来。

“上刺刀!”命令一下,活着的战士纷纷亮出寒光闪闪的刺刀。

指导员杨少成身先士卒,端着刺刀就冲进了敌群。

他连续捅倒几个敌人,自己身负重伤。

当几个敌人想活捉他时,他拉响了身上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烈士邢玉堂,全身被敌人的凝固汽油弹点燃,成了一个火人。

他忍着剧痛,像一道火墙,扑向敌群,吓得美国兵魂飞魄散,他紧紧抱住一个敌人,直至烧焦……

还有更多的战士,刺刀拼弯了,就用枪托砸;

枪托砸碎了,就抡起铁锹砍;

抱着敌人滚下山坡;

甚至用牙齿咬住敌人的耳朵、喉咙……山头上已经分不清是血是泥,每一寸土地都在进行着最原始、最残酷的搏杀。

他们不是在为一座山战斗,他们是在用生命为身后的部队合围敌人争取时间!

他们是用血肉之躯,在履行“守住阵地”的诺言!

无声的阵地,永存的丰碑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

当兄弟部队最终攻上松骨峰时,看到的是一幅让他们终生难忘的景象。

阵地上,硝烟还未散尽。

到处是牺牲的烈士,保持着各种战斗姿势:

有紧紧抱住敌人的,有咬着敌人耳朵的,有手指扣在扳机上的……

全连百余名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他们脚下,是成百上千的敌军尸体。

美军王牌第二师,在此遭受重创,南逃计划被彻底粉碎。

松骨峰,真的被3连的勇士们“钉”死了。

他们用几乎全连的牺牲,换来了整个战役的巨大胜利。

松骨峰战斗,只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惨烈战役的一个缩影。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是一种怎样的信念,能让一群年轻的生命,如此义无反顾地选择与敌人血战到底。

他们不是天生的超人,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会疼,会怕,会想家。

但他们更懂得“保家卫国”这四个字的分量。

他们的牺牲,为我们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为我们浴血奋战。

这座用生命和忠诚铸就的“松骨峰”,将永远屹立在我们民族的精神高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