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资201井持续发出沉稳的气流声,来自地下4600米的页岩气正通过管道输送至全国各地。这口井曾在2年多前以73.88万立方米的测试产量,叩开了四川盆地超深层页岩气“宝库之门”。
在我国能源战略布局中,西南油气田公司已成为全国第二大天然气田,承担全国五分之一的天然气生产任务。
四川盆地4600米深处,页岩气正通过密集的管网奔涌而出,成为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
01 攻坚深地复杂地层,实现多元气藏开发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异常复杂,被称为“天然气地质博物馆”,勘探开发难度居国内首位。这里表现出层系多、类型多、领域多以及低孔、低渗、低丰度的“三多、三低”特征。
面对这些世界级开发难题,西南油气田通过持续攻关,构建起涵盖12个技术系列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形成129项特色技术。
2025年1-8月,西南油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32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8%,威远、泸州、渝西三大页岩气区块均实现“产能稳中有升”。
川南页岩气田作为我国最大页岩气生产基地,2025年累计产气量已突破1000亿立方米,成为我国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和未来产量主要增长点。
02 数字化转型,赋能智慧油气田建设
在西南油气田,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度融入生产各个环节。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各井场的压力、温度、流量数据,鼠标一点就能远程控制阀门开关。
“以前人工巡检一个井场要2小时,现在智能化巡检几分钟就能完成”。
无人机巡检技术已在泸州酒业园区配气站投入使用,每日自动巡检2次,全年飞行距离达2.4万公里。这些无人机通过智飞无人机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全自动精细化巡检,彻底解放了人力资源。
西南油气田还推出了“世运会智慧燃气综合保障平台”,深度集成GIS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和AI算法,实现了从上游气田到末端用户的“全链条透视”和智能调度。
03 绿色低碳转型,开拓新能源赛道
西南油气田正加速在新能源领域排兵布阵,实现油气与新能源双轨并行、比翼齐飞。公司积极探索“天然气+新能源”业务协同发展路径,努力构建“业务多元、产品多样”的发展格局。
2023年,西南油气田首个零碳低功耗智慧井——中62井“闪亮登场”。该井配备一个占地面积只有9平方米的橇体柜,集成了新型分布式光伏系统、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等设备。
这种橇体柜每年可为该井提供清洁电能1085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8吨。
公司还建成榕山输气站天然气余压发电试点项目,成为中国石油首个双转子余压发电项目。同时,攀枝花钒钛工业园区、内江倒班基地两个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顺利投产,年发电量12万千瓦时,实现公司光伏发电的突破。
在创新技术应用方面,西南油气田成功实施国内首个注二氧化碳提高气藏采收率先导试验,并落地国内首个气田水提锂项目,开辟产业升级新路径。
截至2025年8月,西南油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7000亿立方米,预计到年底年产量将首次突破500亿立方米,建成我国西南地区首个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大气区。
西南油气田正以“一切为了500亿”的奋斗姿态,发扬不畏“艰难”、不惧“艰辛”、不怕“艰苦”的新时代“三艰”精神,坚决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
它的发展不仅是能源供给的保障,更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改善了川渝地区能源结构,为千亿方天然气产能基地和万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强省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