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溪镇西头,有家 “张记家常面”,掌柜的张婶,四十出头,手巧心热。她的面,汤底是用老母鸡吊的,葱花是凌晨现切的,连面条都是自己和的,筋道爽滑,镇上人都爱来吃。
张婶家隔壁,是李叔的修鞋摊。李叔早年在工地上摔断了腿,落下残疾,走不了远路,就靠着这修鞋摊养活自己和十岁的女儿杏儿。摊旁有棵老椿树,是李叔他爹留下的,枝桠歪歪扭扭,却也能遮个风挡个雨。杏儿懂事,每天放学就来帮李叔递钉子、拿锤子,偶尔还会帮张婶端面、擦桌子,张婶常给杏儿留碗热乎面,两家人处得跟亲戚似的。
这年入夏,镇上传了个消息:要修一条穿镇而过的新路,李叔的修鞋摊正好在规划线上,得挪地儿。
消息刚传开,张婶心里就动了个念头。她的面铺就一间小屋子,客人多了坐不下,要是能把李叔那摊的地儿要过来,扩个两间房,再支个外摆,生意准能更火。可转念一想,李叔腿不好,除了这街边摊,哪儿还能找到这么方便的地儿?张婶拍了拍脑门,把这念头压了下去:“都是邻居,哪能占人家的活路。”
可没过几天,张婶的儿子从城里回来,说想帮她把面铺翻新扩大,还说 “现在做生意就得有规模,不然早晚被人挤下去”。儿子的话,又把张婶心里的那点心思勾了起来。她看着李叔的修鞋摊,越看越觉得 “碍事”—— 要是没这摊,她的面铺就能往前扩半米,门口还能停两辆驴车。
从那以后,张婶对李叔的态度就变了。
以前李叔修鞋时,张婶会端杯热茶过去;现在见了面,张婶要么低头擦桌子,要么转身进里屋。有回下雨天,李叔把修鞋的工具挪到张婶面铺的屋檐下避雨,张婶出来收衣服,没好气地说:“李兄弟,你这工具上全是泥,别把我家门槛弄脏了,赶紧挪开。” 李叔愣了愣,默默把工具拖回雨里,任凭雨水打湿了帆布包。
更过分的是,张婶还悄悄跟来吃面的客人说:“你那鞋要是想修得结实点,可别找李叔,我家小毛豆那双鞋,才穿三天就开线了,后来还是我送城里修的。” 其实小毛豆的鞋是自己爬树勾破的,李叔还特意帮他补了块耐磨的皮子。
杏儿听人说了这话,回家哭着跟李叔说:“爹,张婶为啥要说谎呀?我们不是好朋友吗?” 李叔摸了摸女儿的头,叹口气:“张婶可能是忙糊涂了,别往心里去。” 可他自己心里清楚,张婶是盯上了他这摊的地儿。
转眼到了秋收,镇上通知李叔,月底前必须把摊挪走。李叔拄着拐杖,在镇上转了好几天,要么是地儿太远,要么是租金太贵,压根找不到合适的地儿。夜里,杏儿睡着后,李叔坐在老椿树下,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烟头扔了一地。
张婶看在眼里,非但没帮忙,还托人跟负责修路的王管事说:“李叔那摊的地儿,我想用,您看能不能优先给我?我多交俩钱都行。” 王管事跟张婶熟,又得了好处,就答应了:“只要李叔按时挪走,这地儿就给你。”
张婶心里乐开了花,当天就买了木料,准备扩店。可没等她动工,家里就出了事 —— 小毛豆在外面跟人玩,不小心从土坡上摔下来,脚崴了,肿得跟馒头似的,疼得直哭。张婶赶紧带孩子去看郎中,可镇上的老郎中去邻县出诊了,要三天才能回来。有人跟张婶说:“李叔不是会用草药敷脚吗?他爹以前是郎中,传了他几手,治个崴脚准行。”
张婶犯了难 —— 她前阵子那么对李叔,现在还好意思去求他?可看着小毛豆疼得直冒汗,张婶咬咬牙,还是抱着孩子去了修鞋摊。
李叔正低头修鞋,见张婶抱着孩子来,赶紧放下手里的活:“毛豆咋了?” 张婶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摔了一跤,脚崴了…… 郎中不在,想请你给看看。”
李叔没多说一句话,赶紧从摊底下翻出个布包,里面装着晒干的草药。他把草药放在石臼里,捣成碎末,又倒了点白酒,调成糊状,然后小心翼翼地敷在小毛豆的脚上,用布条缠好。“每天换一次药,别让他走动,三天就能好。” 李叔一边缠布条,一边说,“我这还有点草药,你拿回去,明天记得来换。”
张婶接过草药,心里不是滋味,刚想说句道歉的话,就看见摊角放着她前几天丢的围裙 —— 那围裙是她早上收衣服时被风吹走的,她找了好几天都没找到。“这围裙……” 张婶指着围裙说。李叔笑了笑:“前儿个在椿树下捡的,想着你肯定着急,一直等你来拿。”
这一刻,张婶的脸烧得通红。她想起自己说的谎话,想起把李叔的工具赶到雨里,想起为了地儿托人走关系…… 再看看李叔,就算自己这么对他,他还是愿意帮自己,愿意把捡来的围裙留着等自己。张婶再也忍不住,眼泪掉了下来:“李兄弟,我对不起你!我先前真是鬼迷心窍,为了扩店,把良心都丢了…… 那地儿我不要了,我帮你找新摊位!”
李叔愣了愣,随即摆了摆手:“张婶,别说这话,你也是为了生意。我这腿不方便,找摊位是难了点,但也不是找不到。”“不行,” 张婶抹了把眼泪,“这事是我不对,我必须帮你。”
第二天一早,张婶就关了面铺,拄着李叔的拐杖,在镇上转了一整天。最后,她在自己面铺斜对面,找到了一间小门面 —— 房东是个老太太,听说了李叔的情况,愿意少收一半租金。张婶还自掏腰包,给门面刷了墙,安了个新窗户,又帮李叔把修鞋工具搬了进去。
李叔搬进新门面那天,杏儿特意包了饺子,给张婶送过去:“张婶,谢谢你!我爹说,以后你家要是缺人手,我天天来帮忙。” 张婶接过饺子,笑得眼睛都眯了:“好孩子,以后常来吃面,张婶给你加鸡蛋。”
更奇的是,李叔原来摊旁的那棵老椿树,本来叶子都快掉光了,自从张婶帮李叔找了新摊位后,没过多久,竟冒出了新芽。到了第二年春天,老椿树长得枝繁叶茂,还开了细碎的白花,秋天结的椿芽,比别家的都香。
张婶看着椿芽,灵机一动 —— 用椿芽做香椿面!她摘了些椿芽,焯水后切碎,拌上香油,再浇在热乎的面条上,香气飘出老远。客人尝了,都说好吃,“张记家常面” 的香椿面,很快就成了镇上的招牌。
生意好了,张婶也没忘了李叔。她常跟来吃面的客人说:“修鞋就去李叔的店,手艺好,人还实在。” 李叔的修鞋店,也因为张婶的推荐,生意越来越红火。后来,李叔还收了个徒弟,教他修鞋的手艺,徒弟出师后,也在镇上开了家修鞋店,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这年中秋,张婶请李叔和杏儿来家里吃饭。饭桌上,小毛豆拉着杏儿的手说:“杏儿姐,以后我们一起去椿树下玩好不好?” 杏儿笑着点头:“好呀,我还能帮你摘椿芽呢!”
张婶看着眼前的景象,端起酒杯跟李叔碰了碰:“李兄弟,以前是我糊涂,现在我才明白,邻里之间,真心比啥都重要。你看这椿树,以前快死了,现在活得这么好,就跟咱们俩家的关系似的,只要用心处,啥坎儿都能过去。”
李叔也笑着点头:“张婶,都是过去的事了。咱们是邻居,就该互相帮衬。”
席间,有个老秀才来吃面,闻着香椿面的香味,忍不住问:“张婶,你这面咋这么香?” 张婶指着窗外的老椿树:“托这棵椿树的福,还有李兄弟的情分。” 老秀才听了两人的故事,抚掌笑道:“老话讲‘邻里好,赛金宝’,你们这是把金宝揣进怀里了!做人啊,别太算计,真心待人,老天爷自会给你福报。”
如今,清溪镇的那条新路早就修好了,张婶的面铺和李叔的修鞋店,都开得红红火火。那棵老椿树,还立在路边,每到春天,就开满了白花,风吹过,花瓣飘落在路上,像是撒了一层碎雪。路过的人,看着这棵树,听着张婶和李叔的故事,都会说一句:“你看,这才是邻里该有的样子,真心换真心,比啥都强。”
各位看官,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