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解析了东汉末年的基础情况,和外戚与宦官集团之争,董卓入洛阳,废汉少帝,挟天子把持朝廷,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后,董卓退到长安,袁绍、曹操、孙坚等割据群雄开始走到历史最前台。我们为什么要用长篇幅介绍这些信息呢?因为不了解这些,就不清楚这段历史的起因和初始进程,小说的语言如此精炼,也在开篇进行了大段的铺垫,只不过因为秉持的正统观念,略过了一些重要信息,如果只读小说,就难以较深入的理解。
公元191年,东汉初平二年,董卓挟天子汉献帝在长安,当年,袁绍屯兵上郡一带,冀州牧韩馥献粮,反遭袁绍觊觎,利诱公孙瓒攻韩馥,却先派人密报韩馥,这韩馥虽控制大半个冀州,却没有什么志向,听信谋士荀谌、辛评之言,请袁绍入冀州,全然不看董卓进京带来的变乱,辛评等后来成了袁绍的谋士,只怕与袁绍早有勾结。袁绍到冀州后,杀了不服从自己的当地将领,尽夺韩馥之权,韩馥此时方才醒悟,为保性命,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公孙瓒按约定要分冀州,却被袁绍派人射死了讨要地盘的弟弟公孙越,公孙瓒大怒发兵,历史上袁绍、公孙瓒大战已是公元192年。首战文丑十余合战败公孙瓒,接着冲入公孙瓒阵中,一枪刺死一员健将,追击公孙瓒,险些刺死,此时少年赵云登场,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其实对比来看,颜良文丑确实很强,接近顶级战将,只是死的都有点窝囊。第二战袁绍的中军将领麹义斩大将严纲,击败公孙瓒军,这里要说明一下,历史上的麹义是祖上迁到凉州的大族,熟悉西羌人的战法,也就是擅长骑兵作战,麹义与袁绍初期是盟友,从韩馥手中夺取冀州,击败南匈奴,界桥之战击败公孙瓒,后被袁绍设计杀死。回到书中来,双方以磐河界桥为分界线,赵云数回合一枪刺死麹义,乘势突击到袁绍面前,此时袁绍显示出了勇武的一面,掷盔于地,大呼道:“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于是手下众军齐心协力,此时袁绍身边的兵马是手持长戟的军士数百人,加上弓箭手数十名,在冷兵器时代,步兵对抗骑兵的有效武器一是强弓劲弩,远程杀伤骑兵,至少是削弱骑兵的冲击,近战则必须由训练有素的士兵,手持长枪、大戟等长兵器结成密集阵型,如果不考虑重量,长戟由于有枝杈,防御效果还要优于长枪,注意直到东汉末年,曹操、公孙瓒、麹义等割据势力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仍然优势很大,所以就有“汉以强亡”的说法。在密如荆棘的长戟阵面前,强如赵云也冲不进去,于是袁绍军再次反击,追击公孙瓒军,幸亏刘备率军来助,战胜袁绍军。两军相持一个多月,董卓假天子之名派马日磾等调停,两家讲和。从此,袁绍控制冀州,兵粮足备,开始向西北和东北方向扩展,在曹操之前先期控制了较北的区域,成为曹操最大最强的对手。
袁术这个人很有意思,袁绍得了冀州,就来要马匹,刘表粮多,就派人借粮,结果当然要不到,于是和两家都结了怨,怂恿孙坚攻刘表。孙坚前面介绍了,虽然是南方势力,但很能打,为人也很急躁,不听部下和弟弟劝阻,执意伐刘表。但这里又出现了一处不合理的地方,刘表的荆襄之地与孙坚在扬州的势力辖区,交界处在江夏、长沙、桂阳郡,即现在的武汉、黄冈一带向南,经赤壁、长沙到郴州一线,以此地域的长江为界,刘表在西边,孙坚在东边,所以叫江东更准确些,因为刘表的大部分势力范围也在江南。正常情况下孙坚要打就打江夏,或从赤壁打向荆州,当然以今天的视角和地图看,直接攻击长沙更好,但要考虑到,孙坚是江东猛虎,是江东势力最强的一支,但扬州是不是都在他治下呢?显然不是,这从孙坚死后,孙策流落袁术处,孙氏势力范围消失殆尽就可以看出来,江东存在多股力量,而孙坚的势力范围,应该还是集中在长江一线,那里人口也更多。孙坚不从江东发起进攻,可能是因为江夏郡地势险要,又依托长江天险不好打,我们姑且这样认为吧,书中说孙坚军是从樊城开打,而刘表军则调黄祖的江夏郡人马到樊城拦截,这明显不合理,虽有水路运输,但孙坚军溯汉江而上,长途奔袭,既失去突然性,补给也很困难,这樊城已经是向北攻击豫州的出发点,再向北是新野前线。刘表方面,黄祖的江夏之兵到樊城,也要走好几百里,当然黄祖走的应该也是水路,这相当于本应在江夏的厮杀,平移到了樊城,所以刘表的谋士蒯良说孙坚军跨江而来,不能用武,只要刘表立足防守,层层阻击,必会打退孙坚军。
襄阳古城和樊城南北对峙,位于汉江一个有沙洲的大江湾,扼守汉江冲要之地,孙坚先打樊城,一是黄祖的江夏兵马是刘表军主力,采用先难后易的打法;二是防止打襄阳时腹背受敌。蒯良、刘表的战术也是南北夹击,前后牵制,拖垮孙坚军。黄祖守住江边,见孙坚战船逼近,只顾放箭,直到箭矢用尽,可以看出指挥水平很低,兵将混乱,这却已经是刘表军最强的一枝。孙坚很聪明的使用了草船借箭的初版,拔下木船上的箭,得到十几万支,一举反攻登岸,杀败黄祖军马,黄祖败入邓城。第二战黄祖部将张虎与孙坚手下大将韩当交战,陈生来助,被孙策射死,此时孙策已经显示出不俗武力,韩当砍死张虎,黄祖再次打败,过汉江与刘表会合。
孙坚围住刘表攻打,被狂风吹折帅旗,却拒绝班师回家,蒯良夜观天象后,建议刘表求救于袁绍,其实袁绍距离襄阳很远,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是虚计,实计则是派吕公带五百精兵突围,直奔岘山,埋伏弓弩手和垒石块的兵士,引诱追兵进入而伏击之。蒯良是认定孙坚为人急躁,大概率会率骑兵亲自追赶,就有了杀孙坚的机会,如果孙坚被部下拦阻,则让吕公直接去袁绍处求救。岘山是一座写满了历史符号的名山,它环抱襄阳,虎视樊城,三国时刘备跃马檀溪,羊祜的堕泪碑,都在这里,因为山小而险,故名岘山,陈子昂登岘山写有一首诗,解读详见拙作《陈子昂怀古诗双星之一,《岘山怀古》,唐诗咱们一起读》。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坠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孙坚果然不出蒯良所料,只引三十骑追赶吕公,被吕公引到树木丛杂的伏击点,中了石头、箭矢身死,随即两军大战一场,程普刺死吕公,黄盖捉住黄祖,提出用黄祖换孙坚尸身。蒯良再次献计,一鼓作气,夺取江东,但刘表没什么野心,为人又比较仁厚,同意用孙坚尸首换回黄祖,刘表是荆襄八俊之一,本身就是名士,治下荆襄不轻易动兵,百姓生活较为安定,虽然没有逐鹿中原的志向,但在荆州民望很高,这些特点在后面会继续解析。
这两场征战涉及到了十八路诸侯中的三路较强势力,加上刘备的参与,群雄割据混战的局面已经形成,客观上减轻了董卓的军事压力,如果董卓假天子之名,安抚、封赏各路诸侯,是可以控制长安到潼关一带的,毕竟这里离凉州更近,但董卓的残暴程度是很少见的,百姓和朝中官吏无不想除之而后快,于是司徒王允再次走到前台。这王允是帝室的忠臣,在百官中声望也很高,曾拿出宝刀让曹操刺董卓,因曹操逃走,众大臣守口如瓶,侥幸躲过追查。
公元192年,东汉初平三年,王允在无计可施的时候,看到府中歌伎貂蝉,也是中国古典四大美女之一,其美貌有“闭月”之名,王允的连环计意在使董卓和吕布反目,因为二人皆是好色之徒,便将貂蝉先许给吕布,再献给董卓,貂蝉一方面迷住董卓,另一方面频频与吕布眉目传情,找时机私会,终于挑起董卓和吕布的矛盾冲突,谋士李儒曾劝董卓把貂蝉让给吕布,但遭到拒绝,董卓索性带着貂蝉去郿城躲避吕布,其心腹将领李傕郭汜等都在身边,对长安的控制变松了,王允趁机拉拢吕布,说服其反董卓。吕布和王允等定下计谋后,派李肃诱董卓回长安,这李肃确实能言善辩,骗董卓说天子要禅位于董卓,此时的董卓已是年老昏聩,身体也不好,急于登上皇帝宝座,匆匆赶回长安,被吕布一戟刺死,百姓欢腾,王允、皇甫嵩等又解救了郿城被掳走的少女们,将董卓家属一千五百余口尽数诛杀,助纣为虐的李儒也被斩于市曹。
此时的东汉朝廷,董卓已除,西凉军退出长安,文有王允等一班大臣住持朝政,武有吕布、皇甫嵩、李肃等统领五万大军,似乎有了一丝中兴的机会,王允、吕布等也是踌躇满志,但这一丝机会就像夜风中的一支蜡烛,稍有不慎,烛火便会熄灭,这个微妙的平衡要从蔡邕之死说起。蔡邕曾被董卓胁迫参与朝政,颇受董卓礼遇,因此董卓死后,蔡邕伏尸大哭,被王允擒拿,蔡邕自知罪过很大,乞求受黥首刖足之刑,续写汉史,马日磾也私下劝王允网开一面,免得失去人心,而王允则认为蔡邕为臣之道有问题,若让他执笔,会影响汉书的正统性,乱世中也不适宜让这样的人伴随皇帝左右,坚持将蔡邕杀掉。如同马日磾所讲,蔡邕有文才,在士大夫中影响很大,王允杀蔡邕显得有些激进,后面王允对李傕郭汜等西凉将领的处理也有类似的问题,但就蔡邕哭董卓来讲,他死的不冤,董卓残害百姓,人神共愤,蔡邕此时的作为,显得没有格局,也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环境有关。
此时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西凉军将领逃到陕西,上表求赦免,王允再次显示出了其缺乏迂回战术的弱点,一味强硬,拒绝赦免,李傕郭汜等打算各自逃生,此时谋士贾诩登场了,建议李傕诱使西凉和陕西北部的人造反,视战况再定下一步,于是李傕散布流言,说王允要洗荡西凉州,聚众十万杀奔长安。贾诩和李儒一样,很有计谋,但出的都是只要结果的狠计,甚至毒计,也使得他被天下人憎恨,但他确实谋略出众,连曹操都很重视他的意见。前面讲过,董卓的部众来自西凉、河东和陕北,是地方势力组成的联军,董卓虽死,这些部众还在,因此兵力上占优,王允吕布面对李傕郭汜的西凉军,有些轻敌,吕布对待部下又很暴戾,因此面对李傕郭汜前后夹击的战术,很快败回长安,吕布的部下有很多是董卓余部,虽号称有五万人,但肯为朝廷出力的少,大部分反叛,又有余部里应外合,放西凉军入长安,吕布奋战多时,无奈退走,王允等众多大臣身死,长安百姓,再遭涂炭。
王允吕布的失败,其实缘于李儒的毒计,残破洛阳,在关东诸侯与长安之间留下了缓冲地带,加上诸侯间开始互相征伐,朝廷得不到增援。吕布的部下多是董卓余部,原属司隶的兵马较少,因此朝廷军队组成混乱,基础不稳,吕布又很暴厉,因此实力不足,此时应该先安抚住李傕郭汜等各部兵将,徐徐削弱之,同时稳固关中,与民休息,但二人都很急躁,连朝中大臣也没有真正聚拢在一起,这从马日磾对王允的评价就可以看出。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把持朝政后,马腾、韩遂引西凉军马来打,二人都是西凉派系,曾与董卓、皇甫嵩等朝廷平叛军马大战数次,至于此时马腾韩遂的官衔,已经混乱不堪,难以说清了,益州刘焉、朝内一些大臣都和马腾韩遂呼应。贾诩建议深沟高垒,待西凉军粮食耗尽,再引兵追赶,李傕郭汜开始不听,兵败后才重视贾诩的计谋,紧密防守,拖垮了西凉军,贾诩又献计杀了放走韩遂的樊稠,不得不说,贾诩的计策非常高,其谋略堪比曹操。
青州黄巾军余部又起,朱儁保举曹操破之,此时的曹操占据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部,兵强马壮,曹操与济北鲍信一同讨伐,鲍信征战中被杀,曹操借机吞并济北,又招安降兵三十万,组建青州兵,也是其赖以起家,且军纪很差的一支重要兵力,曹操扩大在山东的领地后,先后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玠、于禁,典韦等来投靠,这些人才的投奔使得曹操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震山东,一支扫荡群雄的力量崭露头角。
回顾小说中这一段,令人掩卷叹息,似乎有很多如果该发生却没发生,如果王允多听听其他大臣的意见,朝廷的治理就会稳定很多;如果王允赦免李傕郭汜,就不会这么快引来西凉叛军;如果贾诩不给李傕出计,李傕郭汜就不会聚集起如此规模的军队;如果吕布不自恃其勇,善待部下,不动辄斩杀部将,就不会败的这么快;如果关中至洛阳不是这么残破,朝中力量就不会这么空虚;如果关东诸侯来救援,长安就不会再遭劫掠。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假设,当太多的如果都没能成为现实,也就有了历史的必然性,是不以正常的思维和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就是因为历史中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或许我们不能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但总会有共性的收获,当然,本系列的浅析还是以小说为主,结合一定的历史信息,因为笔者也是普通读者,没通读过《汉书》等历史文献。
《三国演义》的第二篇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下一篇我们继续讲解精彩的中原逐鹿、曹操崛起阶段。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志汉唐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