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485 年的北魏平城郊外,流民陈六斤攥着刚领到的户籍木简,手指反复摩挲着 “受田四十亩” 几个刻字。前几年他还在躲避兵灾,家里连块种菜的地都没有,如今却能指着远处翻耕的土地说 “这是我的”—— 这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一场延续近三百年的土地分配改革,就这样走进了寻常农户的生活。
1. 北魏为啥要 “按人口分田”?全因土地和人都 “跑丢了”要搞懂均田制的分配逻辑,得先说说北魏面临的烂摊子。西晋末年起,中原乱了一百多年,有钱有势的豪强趁机抢地,把大片良田圈成自己的庄园,成千上万的农民变成依附豪强的佃户,朝廷既收不上税,也征不到兵。《魏书・食货志》里就写着,当时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意思是富人连山川沼泽都占了,穷人连个茅草屋的地都没有。
更头疼的是人口流失。那时候的人要么躲进豪强庄园当 “隐户”,要么逃到边境躲避战乱,朝廷户籍上的 “在册人口” 少得可怜。没有人口,就没有税收和劳役,北魏皇室连国库都快空了。公元 477 年,大臣李安世上了道《均田疏》,核心意思很直接:把无主的土地收回来,按人头分给农民,这样人就不会跑了,税也能收上来了。这想法戳中了北魏统治者的痛点,两年后均田令就正式出台了。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点:很多人以为均田制是 “重新分所有土地”,其实不是。它只分配 “无主荒地” 和国家控制的土地,豪强已经占有的土地只要登记在册,还是他们的。这样既没得罪权贵,又盘活了闲置土地,不得不说北魏统治者挺会 “折中” 的。
2. 分田有讲究:性别、年龄不一样,能拿的地差太多均田制的核心是 “按人口分田”,但不是人人都一样多,里面的门道可不少。根据《魏书・食货志》的记载,当时的土地分两种:一种叫 “露田”,专门种粮食,人死了要还给国家;另一种叫 “桑田”,种桑树、枣树这些经济作物,能传给子孙,相当于 “私有财产”。
具体怎么分?先看性别和年龄:
成年男子(15 岁以上)能分露田 40 亩,桑田 20 亩;
成年女子能分露田 20 亩,没有桑田;
就算是奴婢,也能按成年人的标准分露田,只是桑田得主人帮着申请;
甚至连牛都有 “份地”,一头牛能分 30 亩露田,不过一家最多给 4 头牛分地。
吐鲁番出土的《延昌二年(513 年)户籍册》里,就有这样的记录:“户主赵文欢,年卅五,受露田四十亩,桑田廿亩;妻阿孟,年卅二,受露田廿亩;奴多宝,年廿,受露田四十亩;牛二头,受露田六十亩。” 算下来这家人光露田就有 160 亩,相当于现在的 10 万多平方米,比 14 个足球场还大。
不过别以为拿到地就万事大吉,露田得 “加倍分配”。比如男子分 40 亩露田,实际上会给 80 亩,因为要考虑土地轮休 —— 那时候种地没有化肥,土地种几年就得歇几年恢复肥力,多给的那部分就是 “休耕地”。要是在贫瘠的地方,甚至会给三倍的地,确保能种出粮食。
3. 分了地不能白种:税要交多少?役要服多久?均田制从来不是 “白给地”,农民拿了土地,就得给国家交税、服劳役,这是绑定好的 “交易”。北魏规定的税叫 “租调制”,具体标准特别实在:
一对成年夫妇(有地的)每年交粟 2 石(相当于现在的 200 斤左右),这是 “租”;
再交帛 1 匹(约 4 丈)或者布 1 匹,这是 “调”;
要是家里只有单身男子,税就减半;奴婢的税也按单身男子的标准交,不过得主人代付。
光交税还不够,还要服劳役。当时的成年男子每年要给国家干活 20 天,比如修城墙、挖运河、运送粮草这些。要是朝廷有紧急情况,劳役会加至 30 天,但也不能无限加,《魏书・食货志》明确说 “年老者免役”,60 岁以上的男人就不用干活了。
可能有人觉得这税和役不轻,但对比之前依附豪强的日子,已经好太多了。以前农民给豪强种地,一半以上的收成得上交,还得帮豪强干活,毫无保障。现在给国家交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桑田还能传给孩子,相当于有了 “长期饭票”。《颜氏家训》里就提到,当时的农民 “始知有生之乐”,终于不用再颠沛流离了。
4. 从北魏到唐朝:均田制变了,但 “按人分田” 核没变北魏的均田制效果特别好,短短几十年,在册人口从 300 多万增加到 500 多万,国库也慢慢充盈起来。后来北齐、北周、隋朝都照着这套制度改改再用,到了唐朝更是发展到顶峰。
唐朝的均田制更细致,把人分成 “丁男”“中男”“老男”,18 岁到 59 岁是丁男,能分露田 80 亩、永业田 20 亩(永业田就是以前的桑田,能继承);16 岁到 17 岁的中男,分田数量和丁男一样;60 岁以上的老男,只能分 40 亩露田。而且唐朝还给官员分 “职分田”,一品官能分 12 顷,九品官也能分 2 顷,算是给官员的 “福利补贴”。
不过唐朝后期,均田制慢慢玩不转了。一方面,人口越来越多,国家手里的无主荒地不够分了;另一方面,豪强又开始兼并土地,很多农民把永业田卖了还债,土地又回到少数人手里。到了公元 780 年,唐朝实行 “两税法”,均田制才算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前后一共存在了 295 年。
均田制的 “现代影子”: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执念虽然均田制早就没了,但它背后的理念一直影响到现在。均田制最核心的是 “耕者有其田”,让每个劳动者都有土地可种,这和咱们现在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有点像 —— 都是让农民和土地绑定,保障基本的农业生产。
而且均田制的 “公私结合” 思路也很有智慧:露田公有,保证土地能循环利用;桑田私有,激励农民好好种地。这种 “兼顾公平和效率” 的设计,放在今天的资源分配中也值得借鉴。比如现在的土地既有国家所有,也有集体所有,农民有承包权和经营权,其实就是现代版的 “公私平衡”。
不过咱们也得客观看均田制:它没有真正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因为只要有贫富差距,就会有人买地、有人卖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它已经是最靠谱的制度了 —— 至少让数百万流民有了家,让濒临崩溃的农业慢慢恢复,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均田制下的农民,一边靠着分到的土地养活家人,一边交着租调服着劳役,看似平淡的日子里,藏着古代社会的生存智慧。要是让你穿越回北魏,你愿意当一个受田的农民吗?是觉得有地种很踏实,还是会怕税役太重?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关注我下期接着讲古代土地制度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