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戈壁钻探日进2公里!中国石油靠这三招破解超深井难题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在这片占我国陆上国土面积约1/6的广袤大地上,中国石油驻疆油气田与技术服务企业通过资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在这片占我国陆上国土面积约1/6的广袤大地上,中国石油驻疆油气田与技术服务企业通过资源共享、技术迭代和模式创新,不断攻克超深、超高温、超高压等世界级钻井难题。

2025年初以来,塔里木盆地已创下58项钻完井纪录,准噶尔盆地单部钻机更创下日进尺2公里的“加速度”。这些成果背后,是中国石油驻疆企业携手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天山南北,戈壁荒漠,钻机轰鸣声下,一项项钻井纪录被刷新,成为中国石油驻疆企业协同攻坚的生动注脚。

01 区域资源共享,破解戈壁作业难题

新疆地域广阔,作业点多线长面广,且大多位于荒漠戈壁无人区。动迁距离长、生产保障弱、物资供应难,成为制约钻探效率的首要挑战。

面对这一难题,驻疆油气田与技服企业选择打破企业间的“资源壁垒”,建立区域资源共享机制。他们将各区块人力、工程、技术、应急物资全面整合,形成“统一调度、共享共用、互为补充”的协同模式。

中油技服成立前线协调组,建立区域重大装备资源共享平台,打破地域和行政壁垒,共享泥浆、钻头、螺杆及随钻震击器等工具。这一机制在应急情况下发挥关键作用。

今年9月,准噶尔盆地大风过境,西部钻探70221钻井队泥浆泵变频器突发故障。通过电控配件应急库,维修配件仅用一个半小时就送达井场,而以往类似情况至少需要两天。

02 技术迭代创新,攻克超深复杂地层

随着钻井不断向“低、非、老”领域迈进、向万米深度下探,技术创新成为攻克超深复杂地层的利器。驻疆油气田和技服企业将技术创新作为钻井提速提效的关键,为每套层系、每个井段量身定制钻井技术方案。

在超深层领域,塔里木油田联合各钻探公司创新攻关全井段钻完井提速技术。在超深复杂台盆区,他们推广以高性能大扭矩螺杆、高效PDC钻头等为核心的全井段提速技术,实现提速近20%。

针对复杂难钻的砾石岩层,“四合一”组合提速技术的应用使钻头抗冲击性提高了10倍以上,有效推动了砾石层的突破。

页岩油开发是技术创新的另一重要战场。在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新疆油田组建地质工程一体化团队,集成长段水平井钻井提速、大平台工厂化钻井技术,强化钻井液性能,优化钻井参数。

03 创新合作模式,实现甲乙双方共赢

高效的协作不仅来自于技术与资源共享,更源于创新合作模式带来的深度协同。驻疆油气田与技服企业通过建立命运共同体关系,改变了传统的甲乙方合作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钻探组织方面,油气田企业广泛征集各钻探公司的意见建议。各钻探公司也绝非被动执行者,而是将个体技术优势转化为区域攻坚合力,主动参与制定各类提速举措。

针对地质认识清楚、工程技术成熟的区块,驻疆企业创新推行“区块专打、井型专打”模式,让在同一个区域或类型井钻得多、打得好的钻探队伍,优先在区域内调动,减少跨区域作战。

这一变革使各钻探队伍从“满盆地打游击”转变为“盯紧一块专心打”,从“一口一口打井”升级为“一个片区一个片区组织钻探”。今年以来,塔里木油田区块专打率提高18%,整体钻井提速16%。

在区块专打基础上,双方还采取井组总包模式,将一个井组、一个区块统一招标,中油技服集中统筹,降低搬迁等成本。而在高风险、高难度的井实施日费模式,由甲方承担井工程主要风险,形成技术模板,快速决策提高时效。

七十载风雨兼程,中国石油驻疆企业不仅建成了三大油气田、三大炼油化工基地,以及西部最大的油气储备基地,更通过协同创新助力新疆高质量发展。2024年,新疆油气产量当量达6664万吨,已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

面对未来,随着钻探组织更大程度融合、技术装备更高程度升级、甲乙方更大程度协同,中国石油驻疆企业将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更稳定的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