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曾经热热闹闹的社区食堂,最近突然间就安静下来了?想当年这可是被媒体夸成养老典范,解决空巢老人吃饭难题的民生工程,结果现在,这事儿真的挺让人意外的。
一个最新的调查显示,竟然有八成以上的老人体验了几次之后就再也不去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为什么社区食堂的饭菜留不住老人的胃?其实很多社区食堂,他为了图省事儿、为了省钱,每天做的菜基本都是不变的,就是那几样,那老人吃来吃去都吃腻了,而且他完全不考虑大家其实口味是不一样的。
很多食堂为了控制成本,他可能用的是那种预制菜,或者说他做的就是大锅饭,味道就是非常的一般。更何况老人还有一些特殊饮食需求,比如说他有糖尿病,或者说他牙口不好。数据显示,82%的老人有特殊饮食需求,但只有12%的食堂能提供定制化服务。本来社区食堂应该是一个让老人们可以聊聊天、有归属感的地方,但现在很多食堂为了效率,少了点人情味儿。甚至有的地方怕麻烦,就直接不让老人久留,吃完就得走,桌椅又不舒服,也没有什么交流的氛围。
盈利与公益之间的艰难拉扯那社区食堂为什么就越来越难以维持下去呢?其实这个背后就是因为他的这个补贴一收紧,然后他的这个运营压力就立马大了起来。很多食堂他就不得不涨价格,或者说减少它的菜式,这样的话老人就更不愿意来了。
最大的矛盾其实就是,食堂它是一个公益的属性,你要给老人优惠,价格不能高。但是你的场地、人工、食材这些东西都是年年涨,这个空间就被越压越薄。很多地方它都是靠政府补贴活着,然后补贴一断他就撑不了多久。他又只能服务社区里面的人,客源也很有限,也没有什么其他餐饮企业那种大批量采购的议价能力,所以它就是成本也降不下来,收入也上不去,就很难自己养活自己。你越压缩成本,就只能让你的菜式变得单一,服务变得缩水,那老人他就越不愿意来,你就陷入了客人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少的死循环。
破局探索与未来的方向那么,想要让社区食堂摆脱现在这种困境,到底有什么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就是要改变他只靠老人吃饭的这个局面,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上班族,或者跟周边的企业合作,让大家都能够来这里吃饭,客源才会多起来。
现在有哪些社区食堂的升级模式是真的做的比较成功的?比如说宁波的白云街道,他的安丰社区邻里餐厅,就是发动了企业来参与,给8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低价的早餐,同时根据居民的需求,不断地去调整他的菜单,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现在月营收已经超过5万块钱了。再比如像南京的建邺区,它的社区食堂有五十多种菜,是自助餐的形式,还有智能结算。包括衢州的衢江区,它是“幸福食堂+养老服务+共富工坊+志愿服务”等等,多管齐下,让这个食堂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社区枢纽。
精细化运营与社会力量参与要真正的做到这种精细化运营,有哪些关键的招数是必须要落地的?最核心的,就是要定期的去收集居民的意见,然后去灵活的调整你的菜式价格。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定价,甚至可以推出一些特色的套餐或者儿童餐。除了丰富产品之外,还可以引入智能结算、线上订餐这种服务,也可以增加团体订餐、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最关键的是,把食堂和社区的空间去结合起来,让食堂不仅仅是一个吃饭的地方,更是一个大家可以交流的场所。
想要走得更远,怎么才能让社会各界都参与进来?其实可以跟一些有实力的餐饮企业合作,让专业的人来运营这个食堂,他就会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食品安全保障。除了企业参与之外,也可以鼓励一些志愿者、社会组织来加入。政府这边就是要做好这个规划和监管,让这个食堂既可以保持它的公益性,同时也可以有市场的活力,这样的话才可以真正的长久下去。
今天咱们其实聊了很多,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老人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只有关注这些细节,才能让养老生活更有温度。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关心身边的老人,也为社区食堂的未来出谋划策。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也有自己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也别忘了点赞和加个关注!
#社区食堂 #居家养老 #养老服务 #民生观察 #银发经济
#话题/新闻链接源自社交平台热搜话题 #老人吐槽社区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