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古代贝壳就是钱,为何不去海边捡到财务自由?古人:你捡个试试!

商周古墓中,与青铜器、玉器一同埋葬的贝壳,藏着一段被遗忘的货币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贝壳曾作为主要货币在市面上进行流通

商周古墓中,与青铜器、玉器一同埋葬的贝壳,藏着一段被遗忘的货币史。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贝壳曾作为主要货币在市面上进行流通,那时的货币称为“贝币”。

为此和朋友聊起古代货币,总有人冒出这样的 “天才想法”:

“既然贝壳能当钱花,要是能穿越回古代,我啥也不干,先扛着麻袋去海边捡贝壳,这不妥妥实现财务自由?”

相信很多人脑海中都有这种想法,同时也还鄙视一下古代人民,真是太傻了,不去捡贝壳发家致富。

且慢!如果这法子真行得通,你以为古人都是傻子,想不到吗?

没错,贝壳在古代真的曾是“钱”,还是很长时间内的“硬通货”。

你看,汉字中与财富、交易相关的字,如“财、货、购、贩、贷、贵、贱、宝”等,都以“贝”为偏旁,这正是贝币时代在文化中留下的烙印,揭示了贝壳与财富的紧密联系。

贝壳之所以能从众多物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货币,是因为它具备作为货币的天然优势:坚固耐用、便于携带、天生具备计数单位。

最关键的一点是,对于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夏商周人来说,大海是遥远又神秘的存在,海贝不是随便在哪都能找到的,这种 “来之不易”的稀缺性,让它天生就有了 “价值感”。

既然如此,中原人咋不组团去海边“捡钱”?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其一,不是所有贝壳都能当“钱”。

咱们现在去海边,随便就能捡到一堆花蛤壳、扇贝壳,但这些在古代根本算不上 “贝币”。

能当钱的贝壳,都是挑挑拣拣出来的 “特供款”,比如齿贝、紫贝,这些贝壳不仅品种稀有,还大多产自南海、东海这些远海区域,不是近海随便捞捞就能有的。

这些贝壳尺寸均匀,约2-3厘米长,背部隆起,底部有槽齿,色泽乳白中带着温润的光泽。

即使是这些特定品种,也需经过严格筛选:大小均匀、色泽光亮、无破损的贝壳才能成为合格的货币。

考古出土的贝币大多经过打磨和钻孔,方便串成“朋”(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这已是经过加工的“标准货币”。

中原人想凑齐一批像样的贝币,难度堪比现在找“野生大黄鱼”。

其二,地理的鸿沟难以逾越。

夏商周时期的核心统治区域位于黄河中下游,距离海岸线虽看似不远,但对当时的普通人而言,这段路程堪称天堑。

《尚书·禹贡》里把天下分为九州,海边属于“荒服”,中原人觉得那是“化外之地”。

在古代,对于一个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和道路的普通人,长途跋涉去海边本身就是一场生死未卜的冒险。沿途部落林立,陌生面孔想安全通过难如登天,更有可能被掳为奴隶。

您心血来潮跑去海边想去“捡钱”?实则是和“送命”差不多。

加上古人对海洋知识和贝壳产地的认知有限,即便到了海边,也未必知道去哪里寻找可作为货币的特定贝壳。

这与现代人知道黄金值钱,却无法随意开采是同样的道理——不知道矿脉在哪里,即便找到了,也可能被官府严格控制。

三、制度的壁垒

就算您天赋异禀,活着到了海边,捡了满满一筐齿贝,就能回家当富翁?太天真!贝币的采集、加工、发行,早被王室垄断了。

考古发现,商周的贝币大多经过人工打磨,背面钻了孔方便串起来,这叫“制贝”。古人捡到的贝壳若未经官方认证,在市场上根本无法流通。

更关键的是,贝币的价值是王室“背书”的——只有经过官方认可的贝币,市场才认。您自己捡的贝壳,没盖章没备案,拿去集市换粮食,人家大概率当您拿石头骗人。

就像现在的纸币,一张纸本身不值钱,但因为有国家信用担保,它才能买东西;要是没有这个担保,它就是一张废纸。

古代的贝币也是如此。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贝币也渐渐 “失宠” 了。

一方面是贸易越来越频繁,需要的货币越来越多,海贝的数量根本不够用;另一方面,有人开始仿制贝币,比如用陶、石、骨甚至铜来做 “假贝币”,扰乱了货币秩序。

于是,更耐用、更易铸造的金属货币,比如铜贝、刀币、布币,慢慢取代了贝币,成为新的 “硬通货”。

从贝币到铜钱,从纸币到现在的数字货币,货币的样子变了一次又一次,但有一点从来没变:货币的核心,是国家信用和社会共识。

没有这两样,再好看的贝壳、再精致的纸片,都成不了 “钱”。

我们笑古人捡不到贝壳,古人若看到我们,幻想怎么不靠印钞机印刷纸币发财,恐怕也会哑然失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懂这个理儿,今人更该懂。

与其幻想“捡钱”,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成为“被需要”的人。

毕竟,能被社会需要的能力,才是永远捡不完的“财富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