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 年冬,美国公使携照会登李鸿章府邸,愿以 720 万美元售阿拉斯加 —— 这块比江南省大两倍的北极冻土。彼时清朝内忧外患,江南制造局缺粮待机床,西北清军断饷盼冬粮,500 万两购地银够造 500 门火炮、解三军之困。李鸿章一眼看穿 “馅饼” 实为 “陷阱”,挥笔拒之,却不知这一拒,竟为百年后的中国避开一场横跨世纪的战略危机。
01
1867年农历十一月十二,北京刮了三天的西北风总算歇了,可天更冷了。李鸿章府邸的书房窗棂上结着冰花,糊窗的高丽纸被冻得发脆,稍一碰就簌簌掉渣。李鸿章坐在紫檀木书桌后,面前摊着两封急件:一封是江南制造局总办冯焌光发来的,说从英国订的机床到了吴淞口,可洋人要加三成运费才肯卸船;另一封是西北的军报,左宗棠说肃州的粮道被回民义军断了,三万清军等着冬粮救命。
“中堂,美国公使蒲安臣到了,在二门外候着。”幕僚周馥掀开门帘走进来,身上裹的棉袍沾着雪沫,刚进门就打了个寒颤,“他说有‘关乎两国邦交的大事’,非要当面跟您说。”
李鸿章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这蒲安臣去年刚跟他谈过修铁路的事,当时说好了美国帮清朝建铁路,清朝开放沿线煤矿开采权,可最后合同快签了,美国又突然变卦,要把铁路管理权也拿走——这事黄了之后,李鸿章就没再见过他。现在又来谈“大事”,多半没什么好事。
“让他进来吧。”李鸿章把桌上的急件摞好,用镇纸压上,“再让厨房温两壶黄酒,天太冷了。”
没一会儿,蒲安臣就跟着周馥进来了。他穿着一身黑色燕尾服,领口系着白色领结,头发梳得油亮,可再精致的打扮也挡不住寒气,耳朵冻得通红。一进门,他就搓着手笑道:“中堂大人,许久不见,您看着还是这么精神!”
李鸿章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公使先生客气了,这么冷的天,劳您跑一趟,到底什么事?”
蒲安臣坐下,从随身的皮包里掏出一个烫金封皮的文件夹,推到李鸿章面前:“中堂请看,这是我国政府给您的照会,还有一份阿拉斯加的地图。我国总统有意将阿拉斯加卖给贵国,开价720万美元——这可是块比江南省大两倍的土地,算下来每平方里还不到一两银子,太划算了!”
李鸿章拿起照会,没急着看,先拿起地图。地图是英文的,上面用红色标注着“Alaska”的范围,北边到北极圈,南边挨着加拿大,西边隔着白令海峡对着俄罗斯。可除了几条海岸线和山脉,剩下的地方全画着白色,旁边注着“永久冻土”。
“阿拉斯加……”李鸿章念了一遍这个名字,抬头看向蒲安臣,“我只听水手说过,那地方在北极圈里,冬天能冻掉鼻子,除了海兽,连庄稼都种不了,贵国为什么要卖给我们?”
蒲安臣早有准备,从文件夹里又拿出几张纸:“中堂您看,这是我国探险家的报告——阿拉斯加沿海有大量海獭、海豹,光皮毛每年就能卖几十万两银子;内陆还有煤矿、铜矿,去年我们的地质学家还在那里发现了金矿的痕迹。而且这地方战略位置重要,您想啊,要是贵国占了阿拉斯加,北边能防俄罗斯,东边能通美洲,将来跟欧美做生意,这就是最好的跳板!”
李鸿章拿起报告翻了翻,上面全是英文,只有几处标了中文注释,比如“海獭数量约五万只”“煤矿储量预估千万吨”。可他心里犯嘀咕——这些数据是真是假?洋人办事向来没谱,当年英国说帮清朝练海军,结果送来的军舰全是淘汰货,还骗了几十万两银子。
“公使先生,”李鸿章把报告放下,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这事太大了,我得跟幕僚们商量商量。您先回,三天后我给您答复,如何?”
蒲安臣见李鸿章没直接拒绝,心里松了口气:“好!中堂要是有疑问,随时派人去公使馆找我。我敢保证,这绝对是对贵国有利的好买卖!”
送走蒲安臣,李鸿章把周馥叫了进来:“你把盛宣怀和丁日昌请来,就说有急事商量。”
周馥应了声,刚要走,李鸿章又补了一句:“把江南制造局那封急件也带上,让他们顺便看看。”
02
当天下午,盛宣怀和丁日昌就到了李府。盛宣怀刚从上海过来,身上还带着江南制造局的煤烟味;丁日昌则是从福建水师营赶回来的,靴底沾着海泥。两人一进门,就看到书桌上摆着阿拉斯加的地图和照会,还有一堆账本
“中堂,您找我们来,就是为了这‘阿拉斯加’?”盛宣怀拿起地图,皱着眉看了半天,“我在上海见过洋人的报纸,说这地方是沙俄卖给美国的,怎么美国又要转卖给我们?”
李鸿章没直接回答,先把江南制造局的急件推给他们:“你们先看看这个。冯焌光说英国商船不肯卸机床,要加三成运费,你们怎么看?”
丁日昌接过急件,快速扫了一遍:“这是英国人的老把戏了。去年我们从法国买锅炉,他们也这么干,说是‘冬季海运费上涨’,最后还是得加钱。现在江南制造局等着机床开工,要是拖下去,下个月的火炮订单就交不了货——北洋水师还等着用炮呢。”
盛宣怀也点头:“不光是运费的事。我上个月去上海,见制造局的工人都快断粮了。今年江南大旱,米价涨了五成,局里每个月要多花两万两银子买米,再这么下去,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李鸿章叹了口气:“你们看,连江南制造局这点事都摆不平,哪还有精力管什么阿拉斯加?我先问问你们,720万美元,合多少白银?咱们现在拿得出这笔钱吗?”
盛宣怀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个算盘,“噼里啪啦”算了起来:“现在上海的汇率是1美元兑0.72两白银,720万美元就是518.4万两。咱们今年的国库收入,满打满算也就7000万两,可支出呢?”
他一边算,一边念:“西北左宗棠的楚军,每个月要50万两军饷,一年就是600万;北洋水师筹建,今年要订两艘铁甲舰,英国那边开价200万两一艘,就是400万;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全年经费要300万;还有去年欠英国、法国的赔款,今年要还350万——这几项加起来就1650万了,再加上官员俸禄、河工、赈灾,国库能不亏空就不错了,哪有500多万两闲钱买地?”
丁日昌也补充道:“就算咱们能凑出这笔钱,怎么运到美国?现在清朝的商船,能横渡太平洋的不超过五艘,而且都是租的洋人的船。这笔钱要换成黄金运过去,路上要是被海盗抢了,或者被洋人扣了,咱们找谁要去?”
李鸿章点点头,又问:“那你们再说说,阿拉斯加那地方,到底能不能管?丁日昌,你刚从欧洲回来,见过洋人在海外的殖民地,你觉得咱们要是买了阿拉斯加,得派多少人去管?”
丁日昌喝了口黄酒,缓缓说道:“中堂,我在英国的时候,见过他们管加拿大。加拿大比阿拉斯加暖和,可英国还是派了一个师的军队驻守,还有上千个官员。阿拉斯加比加拿大还大,又在北极圈里,至少得派两三千人去驻守吧?可咱们现在哪有多余的军队?”
他顿了顿,又说:“我还听说,阿拉斯加只有少数因纽特人,靠打猎为生。咱们的士兵大多是南方人,到了零下四十度的地方,别说打仗了,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个问题。去年福建水师派了五十个士兵去海参崴,结果冬天一到,就冻病了三十多个,最后只活下来二十个——海参崴比阿拉斯加还暖和呢!”
盛宣怀也插了一句:“还有补给的事。从上海坐船到阿拉斯加,最少要三个月,要是遇到风浪,半年都到不了。咱们得给驻守的人运粮食、棉衣、药品,这些东西运过去,成本比在当地买还贵。万一遇到战争,比如英国从加拿大打过来,咱们的援兵根本赶不上,到时候阿拉斯加还是得丢。”
李鸿章没说话,拿起照会又看了一遍。照会里写着“美国将阿拉斯加主权转让给清朝,清朝需在一年内付清款项”,可没提美国要不要帮清朝驻守,也没提如果有列强来抢,美国会不会帮忙——这明摆着是把“包袱”甩给清朝。
“你们还记得三年前的‘阿思本舰队’事件吗?”李鸿章突然问道。
盛宣怀和丁日昌都点头。1863年,清朝为了镇压太平军,让英国帮忙买了一支舰队,由英国军官阿思本指挥。可最后阿思本不肯听清朝的命令,还说“舰队只归英国管”,清朝没办法,只能把舰队卖了,白亏了120万两银子。
“那时候英国人也是说‘帮咱们’,结果呢?”李鸿章放下照会,“现在美国人说‘卖地给咱们’,说不定也是一个圈套。他们自己国会都不批钱买阿拉斯加,却来找咱们,肯定是想借着卖地,让咱们答应别的条件——比如开放更多通商口岸,或者让美国商船在长江自由航行。”
丁日昌附和道:“中堂说得对。我在欧洲时,听法国外交官说,美国想跟英国争中国的市场,要是咱们买了阿拉斯加,美国就会以‘保护阿拉斯加’为由,派军舰来中国沿海,到时候咱们想赶都赶不走。”
几个人又聊了两个时辰,越聊越觉得买阿拉斯加是个“坑”。最后李鸿章拍板:“这地不能买。明天我就给蒲安臣回信,说咱们财力有限,无力经营海外之地。”
第二天一早,周馥把回信送到了美国公使馆。蒲安臣看完回信,把它揉成一团,扔在地上:“这些中国人,真是不识抬举!这么好的机会,竟然不要!”
随员劝道:“公使先生,别生气了。咱们还是赶紧回美国,跟国会再谈谈吧,要是再拖下去,沙俄说不定会反悔。”
蒲安臣没说话,只是盯着窗外的北京城墙。他不知道,自己口中的“好机会”,会在150多年后,变成中国避开的“大麻烦”。
03
要弄明白美国为什么急着把阿拉斯加卖给中国,得先从沙俄怎么得到阿拉斯加说起。
1741年,俄国探险家白令受沙皇彼得一世的命令,率队穿越白令海峡,发现了这块“冰雪覆盖的大陆”。当时的沙俄正忙着向东方扩张,见阿拉斯加没人管(只有不到一万的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在此居住),便直接宣布“主权”,还起了个名字叫“阿拉斯加领地”。
刚开始,沙俄对阿拉斯加没什么兴趣,只派了些皮毛商人过来。这些商人靠着捕猎海獭、狐狸,赚了不少钱——那时候欧洲贵族喜欢穿海獭皮大衣,一张海獭皮能卖100多卢布,而阿拉斯加的海獭多得能挡住渔船。
可到了19世纪初,情况变了。欧洲人开始用棉花做衣服,皮毛的需求少了,阿拉斯加的皮毛生意一落千丈。沙俄每年从阿拉斯加得到的收入,从几十万卢布降到了几万卢布,还不够派官员驻守的费用。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沙俄跟英国、法国打了三年,输得一塌糊涂——损失了50多万士兵,还丢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国库被掏空,连军队的步枪都没钱更新。更让沙俄头疼的是,阿拉斯加紧挨着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英国要是从加拿大出兵打阿拉斯加,沙俄根本没能力防守。
“这块地留着就是个累赘,不如卖了换钱。”1856年,沙俄财政大臣克柳采夫在沙皇面前说,“咱们现在需要钱买军舰、修铁路,阿拉斯加虽然大,可没什么用,能卖几百万美元就不错了。”
沙皇尼古拉一世也觉得有理,可卖给谁呢?欧洲列强都不傻——英国肯定不会买(自己有加拿大,没必要再要块冻土),法国正忙着在非洲扩张,德国刚统一没几年,心思在欧洲。最后,沙俄把目光投向了美国。
那时候的美国,正处在“西进运动”的高潮期。1803年从法国手里买了路易斯安那,1848年从墨西哥手里抢了加利福尼亚,领土一下子从东部的大西洋沿岸,扩到了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南北战争结束后,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想接着往西扩,可西边已经到太平洋了,再往西就是亚洲,于是把目光投向了北边的阿拉斯加。
1867年3月,沙俄派外交官斯托克尔去美国,跟美国国务卿苏厄德谈购地的事。斯托克尔一见到苏厄德,就开门见山:“我国愿意把阿拉斯加卖给贵国,开价1000万美元。”
苏厄德早就想得到阿拉斯加,可他知道美国国库没钱,于是跟斯托克尔讨价还价:“1000万太多了,我国刚打完内战,国库空虚,最多能出700万美元。”
两人谈了一个多月,最后把价格定在了720万美元。1867年3月30日,美国和沙俄在华盛顿签订了《阿拉斯加割让条约》,条约规定:“沙俄将阿拉斯加及其周边岛屿的主权,永久转让给美国,美国在一年内付清720万美元。”
可条约签完后,美国国会却不同意。1867年的美国,刚打完四年南北战争,南方的种植园全毁了,北方的工厂也需要重建,国库比沙俄还空——议员们拿着苏厄德的购地方案,骂声一片。
“苏厄德疯了吗?720万美元买块冻死人的地!”马萨诸塞州的议员亚当斯在国会里拍着桌子,“这笔钱够咱们修10条铁路,或者买20艘军舰,何必扔在北极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