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还有精神吗?这是近代以来萦绕在无数中国青年心头的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在激励着我们上下求索、砥砺前行,到底有没有一种
中国人还有精神吗?这是近代以来萦绕在无数中国青年心头的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在激励着我们上下求索、砥砺前行,到底有没有一种精神贯穿千年传承?

探究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精神,看起来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在近代中国遭遇到列强的欺压,同时也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多人把这段失败的遭遇归结为文化的失败而深深自责。这时却有一个人站了出来,1915年,辜鸿铭写了一本《中国人的精神》,又被称为《春秋大义》,受过西式精英教育的辜鸿铭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揭示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这本《中国人的精神》还是用英文写的,因为辜鸿铭生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后来去英国读书,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在精通西学的基础上他又潜心精研国学,他也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

他认为中国人在思想性格上也许有很多弱点,但中国人身上却有一个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东西,那就是温良,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从容、练达之气,他们怀有同情心和真正的人类智慧,用自强不息和铮铮铁骨撑起中国人的脊梁。他相信,当时正在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恰是拯救世界的的良方,所以他不遗余力地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还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担负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这些观点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但是国内反倒是不被看好,甚至遭到很多嘲讽,辜鸿铭说: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心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列强的欺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完全否认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怎么来抵御外侮,这也许就是辜鸿铭写下《中国人的精神》的意义,尤其是当时中国国力极弱,他却把民族自信表现的淋漓尽致。1919年,英国作家毛姆到中国游历,后来根据自己的见闻写成58篇小文,1922年整合成《在中国屏风上》,其中有一篇叫《哲学家》,记录的就是毛姆专门到重庆拜访辜鸿铭的事情。当时辜鸿铭在西方名气很大,毛姆为了见辜鸿铭不辞辛劳乘舢板千里迢迢溯长江而上,经历5天5夜的颠簸才到达重庆,然后他的朋友说代为引见,却只写了一张便条通知辜鸿铭前来会见,谁知几天过去了却杳无音信。

毛姆于是亲自写信询问能否拜见,两人约定次日见面,第二天大清早毛姆就从南岸出发,前往南泉拜访辜鸿铭,兜兜转转才到了辜鸿铭的住处,毛姆被引进到一间狭长低矮的屋子里,请他稍等。辜鸿铭为了煞一煞这个洋人的傲气,故意让毛姆等了一会才出场,甫一见面,辜鸿铭就直言:贵国人只跟苦力和买办打交道,你们以为每个中国人必然不是苦力就是买办,以为我们可以召之即来。毛姆自述说他不失时机地说了很多恭维话,辜鸿铭的态度才逐渐放松下来,两个人才开始交谈,辜鸿铭用一口地道的英语向他讲述中国古老的文化,毛姆说他是一个拥护古老中国和儒家经典的哲学家。毛姆认为辜鸿铭研究哲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证明:西方智慧全部都可以在儒家学说中寻找到,这一点令西方学说黯然失色,毛姆认为这佐证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即哲学与其说是关于逻辑的学说不如说是关于性格的学说。

谈到后来,辜鸿铭激动地说:但是你们,你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你们凭什么认为你们的东西比我们更加优秀?当你们还住在山洞、穿着兽皮的时候,我们已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啦。如今你们发明了机枪,这就是你们的优势,让你们能够攻打我们,让我们种族灭绝,你们难道不知道吗?我们是一个有机械天赋的民族,等我们能像你们一样制造出精良的枪炮并向你们开火时,你们的优势从何说起呢?你们诉诸机枪,但你们最后也会因为机枪受到审判。时至今日,再看辜鸿铭说的这段话,感觉又不一样了,这是100多年前的学者发自肺腑的声音,放到现在依然振聋发聩,也只有中国人才会不畏艰险不停地上下求索,探寻用智慧而非武力来治理这个世界。

当时毛姆问辜鸿铭有没有研究过哲学在美国近代的发展,辜鸿铭说:你说实用主义?它是那些对不可思议的事深信不疑的人的最终避难所,我喜欢美国的石油胜过美国的哲学,智慧只能在儒家经典范围内找到,今天世界的真正动乱不在中国而在欧美,虽然中国忍受它的影响。有人说辜鸿铭是一个怪物,但不令人讨厌,他的深度以及卓识,不是这个时代中的人能有的,这使人可以宽恕他的许多过失,因为真正有卓识的人是很少的。风浪越大鱼越贵,很多人用自己现在的眼光可以去挑刺,但是别忘了当时汉字都被提议要抛弃,在那样一种悲观的氛围里,辜鸿铭却用《中国人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写下一首忠诚的赞歌,这本身就是中国人精神的体现。中国人过着一种灵魂或者情感的生活,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万物,这种充满想象力的理性,就是中国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