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日本米价暴涨!主妇们哭诉:再涨下去,连饭都吃不起了!

天价大米,暴击日本。米价暴涨,日本的主妇们都快崩溃了,已进入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大困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背后,又

天价大米,暴击日本。

米价暴涨,日本的主妇们都快崩溃了,已进入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大困局。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下面,就来简单观察一二。

据环球时报援引的日本广播协会(NHK)5月20日的报道:

在日本大米供应短缺的背景下,日本农林水产大臣江腾拓18日在一次演讲中称,“我从来没有买过米,支持者送给我的都够开店了。”

NHK称,该言论让江腾拓受到日本政客和民众的强烈抨击,在争议声中,日本首相石破茂19日、20日连续两次就江腾拓的言论公开道歉。

经波哥观察,这则新闻,又再次把日本米荒的事实和窘境推到了世界的面前,引发了国际热议,和对粮食有效保障的思考。

众多媒体报道,日本米荒危机,从去年夏天就开始了,到目前依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大米价格不断持续上涨。

近日,据日本农林水产省4月28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市场上一袋5公斤装大米均价为4220日元(约合215元人民币),连续16周创新高。

这一价格是去年同期价格的两倍多,创下了该部门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在大阪府和冲绳县的一些超市,一袋5公斤装大米的价格已突破6000日元(约合311元人民币)。

为增加大米市场供应、抑制米价上涨,日本政府已于3月分两批投放共计21万吨储备米,并于4月23日起投放总计为10万吨的第三批储备米。但目前来看,收效甚微。

这场“米荒”,让日本普通民众生活压力倍增,引发社会担忧。

米价的飞速上涨,当前已经引发了众多的问题,比如,米价飙升直接冲击日本家庭消费+米价飞涨也对日本中小学生的午餐供应造成影响+日本米价居高不下已波及以大米为原料的零食、调味品等多个领域+米价上涨还带动其他物价上涨等,基本已经在日本国内造成了较大的恐慌情绪。

譬如,3月28日,据光明网报道:

随着米价上涨,不少日本民众不得不选择其他主食替代大米。

网名为“不富裕的生活”的日本网友是3个孩子的母亲,她在社交媒体发文说:“自2024年8月下旬以来,大米短缺现象在全国范围内蔓延,米价飞涨令人绝望。由于大米短缺和价格上涨已经持续快一年了,部分普通家庭陷入危机。我向大家介绍用来替换米饭的5种省钱食材,即乌冬面、面粉、意大利面、土豆、面包。”

另如,在学生午餐方面,也被重压——据日本多家媒体报道,由于米价持续走高,大阪府、宫崎县和山形县等地中小学午餐供应成本激增。

大阪府交野市近日宣布,当地所有中小学下学期开始将减少米饭供应次数,由先前的每周三次改为两次,以面包代替米饭。

交野市市长山本景说,这是个“痛苦的决定”,但没有其他办法应对过高的米价。

按他的说法,如果米价继续上涨,将不得不把中小学生午餐的米饭供应次数减至每周一次。

等等

整体观之,大米严重短缺和价格飞速上涨,已经在消费、学生餐饮、产业和物价通胀等方面,都形成了不良的连锁反应,最严重的就是日本通胀率的上升等,必将给日本带来巨大的压力。

是什么导致日本出现如此严重的米荒危机?

据波哥梳理相关资料,其主要原因达大致有三:

●其一,为历史性产业抑制政策所致。

据瞭望智库消息,二战后受美国影响,日本人饮食结构逐渐变化,对大米的需求量减少,导致大米价格下跌。为了保证大米价格稳定,保护农民收入,日本政府50多年来一直推行限制水稻耕地面积的“减反政策”,为改种小麦或大豆等其他作物的稻农提供补贴。

据悉,该政策曾是日本农业领域的基本制度之一,目的是通过抑制稻米生产防止供过于求,并配合补贴机制维持米价稳定。

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日本大米产量逐年减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稻米品种培育计划也陷入停滞。日本的水稻种植面积从上世纪60年代的约300万公顷减至2024年的约151.4万公顷,降幅近50%。所导致的结果就是60年代日本大米产量约为每年1400万吨,2024年的产量仅为60年代的一半左右。

因此,一旦市场需求量稍有增加,供应便易紧张。

“减反政策”还带来长期不良影响——农户依赖补贴,缺乏商业思维。而且,面对日益开放的农产品进口形势,日本米农越发难以面对挑战。

●其二,受政治博弈影响。

环球时报新闻显示——

大米增产为何如此艰难?

美国《时代》周刊直言,“大米是日本最政治化的作物”。大米市场改革令人忌讳,是因为政客更关心农民选票,而不是农业经济。

从历史上看,日本农协曾成功组织农民投票支持自民党候选人,这些候选人推动提高大米价格,因为在1995年之前,大米价格是由日本政府设定的。

自1995年市场部分自由化以来,大米价格由供需决定,但一些人为因素限制了供应。

尽管“减反政策”已废除,但日本政府仍通过补贴的方式,引导农民种植大豆和动物饲料等替代品。

比如,日本政府在这场大米危机中的应对措施饱受争议。“米荒”初期,大阪府知事等官员多次呼吁政府投放储备米,均遭到拒绝,给出的理由是担心影响大米流通和市场价格。直到今年2月份,日本政府才决定投放储备米。

也即,大米因为影响日本的国计民生,也自然成为了政客们手中的一大重要博弈筹码,卖不卖、怎么卖、何时卖等,都是自己的棋子和筹码。

●其三,多年持续减产的影响。

河北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科技学院银铃教授裴桂芬在接受瞭望智库采访时表示,首先日本米价上涨的核心原因是供给下降。

2023年日本创纪录的高温和干旱导致水稻减产,紧随而来的暴雨和台风则进一步摧毁了部分稻田,使其雪上加霜。

数据显示,部分地区水稻减产超过30%。2024年日本对大米的需求量是705万吨,而供给量则为661万吨。

再比如,2018年“减反政策”废除后,日本有14个道县立即提出大米增产计划,然而,从2018年到2023年,日本大米的实际产量持续下降;而,2024年虽略有回升,但仍未恢复至废止前水平。

由此可见,除了气候因素之外,近7年以来,日本大米的产量和供应量,已经出现了一个相对持续的衰减,逐步累加后,青黄不接,终于再去年就大面积和快速爆发出来了。

写在最后:

据波哥观察,纵观日本的“米荒危机”,是历史和产业政策、政治博弈等多重原因造成的,今天只是简单梳理和分析了一下,至于其他更多更深的因素,大家可以去参考众多官媒的相关资料,在此就不多说了。

实际上,波哥在此想说的是:

在日本等国家,当大米等基本粮食都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下的弱势化需要,以及,尤其是被当作政治博弈的重大手段和工具后,大米等就会变得十分脆弱,日本用自己数十年来的实践,充分展示出了其中的众多问题。

因为,按小日子目前的国力,即使有许多各类不同的历史原因,也本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情的,只要投放储备粮食或相应增大进口就可以解决的,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这样做;另外,不讲远了,至少在近年来,依然没太把大米短缺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来看待,基本也只是在经济和产业等较小的视角来处置。

其中的问题越积越久、越积越多,终于变成了自己的不可承受之重。

反观东大,一直严苛守护着19亿亩基本农田的红线,同时又深度在战略层面设计出了一整套体系,并及时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调整等,早就超越了简单的农业和产业或经济的单一思维,而变成了国家重大且基石化的本底和支柱型战略,基本盘+扩增模式,两手抓两手硬,才造就了国人早已进入了“吃好”的历史性阶段,何其有幸,能被泱泱中华所细心呵护。

而号称发达国家之一的日本,当下连大米的供应都成了巨大的问题,不是很可笑吗?

近日,小日子首相石破茂,两次出来急忙道歉,这,仅仅是其手下的不当言论吗?仅仅是米荒危机吗?仅仅是政策和减产吗?

在日本主妇们四处飙射的无奈的眼泪中,你又能看出什么?

欢迎及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