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间是一个重要却常常被轻视的空间。它的日常使用频率极高,却经常被设置在隐蔽角落。阴暗、潮湿、难闻的环境会让孩子们讨厌上厕所,不利于其养成健康、安全的卫生习惯。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从设计之初下足功夫。
1、开放、明亮的空间
人对黑暗的恐惧源于进化本能。昏暗的环境,更容易触发儿童与生俱来的“防御模式”——肌肉紧绷、心跳加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根本办法是提供充足光照。
一方面以窗户引入自然光线,消毒杀菌;一方面设置柔和明亮的灯光,补充照明,就能够保证儿童始终处在光芒照耀下,不易产生恐惧心理。
另外幽闭、狭小的环境也会导致儿童陷入焦虑之中,因此卫生间最好设置成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用巨大的透明玻璃窗、门洞等消弭空间的封闭性,让儿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从实用角度来说,明亮、通透的设计还有利于卫生间保持干燥、无异味,减少卫生隐患。小朋友们也更容易识别地面积水、障碍物等,避免摔倒受伤。因此,卫生间设计开放、明亮为先。
2、以儿童为中心的安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儿童卫生间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卫生间。它需要更多对儿童友好,以儿童为中心的规划细节。
比如,小朋友们热爱嬉戏,卫生间地面难免留有水渍。想要从源头上避免滑倒风险,就必须采用防滑系数高的地砖或环保地胶。确保即使沾水也能提供足够的摩擦力。
儿童活泼好动,磕碰在所难免。为此,儿童卫生间的洗手台、置物架、隔断板等边角必须进行圆角化处理,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热水供应系统也应该配备恒温阀或温度限制器,将出水温度稳定在40℃以下,彻底杜绝烫伤隐患。
此外,3-6岁是儿童身高增长的高峰期,年均增长5-8厘米。适合小班儿童的卫生设备,未必适合大班儿童。因此,各个班级的卫生间用品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定制,或者设置不同尺寸的设备,满足儿童的弹性需求。
安全到位,老师和保育人员才能安心投入儿童卫生教育中,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助其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3、尊重儿童心理需求
尊重儿童隐私对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独立自主能力至关重要。学前阶段,儿童的隐私意识逐步萌芽。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边界感,保护个人隐私。其中保护身体隐私是重要一环。
对此,我们通常会在儿童卫生间的小便池之间、蹲位之间设置适度的隔板,给予孩子一个明确的信号:你的个人空间是受到尊重的。有些时候还需要考虑儿童的特殊需求,比如设置一个封闭的、更具私密性的隔间,为需要更多时间或心理适应的孩子提供安全感。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儿童的成长有时候就源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在环境设计上用心,儿童才能在每一次“方便”中收获独立、自信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