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未散,东海方向的空域雷达再次亮起。 那一架架银色轰-6挂着巡航导弹,从福建沿海掠过,身后是低空贴海的无人机群,光点密集得像一条燃烧的线。 台湾防空警报拉响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几乎成了岛上日常的一部分。
可这不是临战警报。 这是“演练”,或者说——某种新常态。
最近,台学者们坐在空调会议室里,拿着投影仪分析2035年。 他们说,那一年才是“高风险期”。 不是2027,不是眼前的雷达亮点。 理由倒也“精致”:解放军要“练好内功”、要“养成人才”、要“完成现代化第二步”。 听上去像一场延迟的风暴,仿佛战争可以被日历精准标注。
可十年能改变什么? 十年足够让一支军队从陆地走向太空,从线性走向信息化。 “非接触”“非对称”“非线性”——这不是口号,是在东海反复测试的作战样本。 他们称那叫“三非作战”,其实就是要用算法、信号、制导系统取代血与钢的碰撞。 现代化,不只是换装备,而是换逻辑。
台北学者亓乐义说,2027年只是“练功期”,2035年才是成熟阶段。 他说这话时,大概忘了,解放军的“百年建军”目标,本身就是一场动员。 十年不是暂停,而是加速。 武器的更新周期在缩短,战场的形态在消失。 2035年不过是另一个时间点罢了。
岛内另一位教授林颖佑提到“人才养成”。 他算了一笔军官成长的账:从2017到2035,一批年轻军官能升至大校,他们将成为真正的骨干。 这听起来合理,也冷静得可怕。 因为这意味着——解放军的新血正进入成熟期,那批在沙场上长大的指挥员,将掌握下一场战争的键盘。
而他们的对手呢? 依然在做“是否协防”的民调,依然在等白宫的一句模糊承诺。
岛内专家还补了一句,大陆高层“并没有武统意图”。 这话听起来像安慰,也像警告。 因为没人说过“没有准备”。 轰-6出现在台湾东南方向的那天,台空军才发现——这不再是“巡航训练”。 它们成了“体系打击”的一环。 无人机、战斗机、导弹预警机协同飞行,那种阵列式的空中布局,几乎是实战版的演练。
那台“国防大学”的教授马振坤说,这些轰炸机具备“外科手术式打击能力”,可控、精准、不伤平民。 听上去像一种温柔的警告。 战争被说成“外科手术”,真是这个时代最冷的比喻。
另一位郁瑞麟提到“疑美论”,说解放军在心理战上也下功夫,要让台湾对美国的“协防”失去信心。 可事实是,不需要太多努力。 看着中东、看着乌克兰,任何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该明白,地缘政治的支票,兑现率从来不高。
岛内的焦虑在数据和口号间徘徊。 他们一边说2035,一边在模拟2027。 雷达依旧闪烁,南海舰队的071型船坞登陆舰正在试航。 东部战区的陆航旅在演练“岛屿突防”。 每一个代号都不动声色,却都在靠近那条狭窄的海峡。
有时候我会想,他们真的相信十年后才危险吗? 还是他们只是不敢承认——危险已经在当下的空气里?
2035,不是倒计时的终点, 而是一场缓慢推进的合围。 那些在屏幕上计算风险的人,或许忘了,战场不会等理论成熟才开火。
评论列表